几年前有个来源不可考的微博段子:一个吃鱼的小孩说:“鱼好多刺,吃起来好麻烦哦。”家长反问:“你有没有想过,鱼长成这样不是让你吃的?”这个段子表明动植物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生长的,也不是随便长长的,它们有自己的生存策略。虽然有些动植物的生存法则对人类不太友好,但一些水果的策略就是盼着被吃掉。2019年5月,德国马普所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上的一篇论文讨论了苹果的起源。
文章从化石和遗传学证据表示,相比同是蔷薇科的樱桃与覆盆子,苹果之所以变得大又甜,是被大型动物吃了几百万年才能有的结果,光靠农业改造是达不到的。农业起源,也可能称为人类对植物的驯化——把植物变成对人有利的样子。比如,让谷物的种子更大更饱满,让豆子口味更好吃,让水果籽小味甜等等。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作物驯化在人类开始定居、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很快完成了,但新的观点倾向于驯化旷日持久,甚至有些是无意识的结果。根据模型推算,作物从最初的形性状改变为如今耕种品种的样貌,要经历两千到三千代的驯化过程。但根据考古材料,人类只有两千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考虑到嫁接和扦插这两种无性繁殖的方式常常出现,以一代苹果树20年计算,驯化可能只发生了不到一百代,远少于满足模型的两千代。
新论文的作者指出,远在700万年前——在任何能称为人的人属成员(比如能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等)出现以前,亚欧大陆上的野苹果就开始被动物“驯化”了。这个“驯化”过程就是让马之类的大型动物挑选大果。与开头段子里极力避免被吃掉的鱼不同,水果不被吃掉可能下场惨淡。一颗果树有许多果子,这些水果掉在地面上,地少果多,种内竞争激烈。为了逃离拥挤的环境、贫瘠的生长条件,植物要想方设法把种子扩散到远处的土壤。
靠鸟散播种子也是一种策略。一个策略是与动物互惠,让种子搭上动物的顺风车排泄到远处。根据化石材料,种子尺寸越大,数量就越少,并可能影响植物的其他功能。长出高含糖量的硕大果实,需要植物巨大的代谢投资,而密度造成的选择压可能让野苹果走上了这条道路。作为结果,更大更好吃的野苹果被动物挑走,实现基因漂流,而更小又不好吃的苹果留在原地,忍受贫瘠的生存环境。
这一选择过程持续到第四纪冰期,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冷让欧亚大陆许多喜暖的有蹄类动物灭亡。这次冰期后称为全新世,开始于约1万年前。研究发现近1万年里野苹果品种间的基因漂流很弱,很可能因为原来能吃掉苹果的大型动物不在了。野苹果种群间相对孤立的状况在近几千年被人类打破,特别是丝绸之路。当不同种群的野苹果相邻种植,蜜蜂和其他授粉者将完成杂交,长出更大更好的苹果。
这一过程有时并非刻意为之,但人类可以通过嫁接或扦插把偶然得到的大果性状固定下来。因此相比谷物,人类对野苹果的驯化没花太长时间。野生樱桃与覆盆子靠着鸟类散播种子,没有演化出大颗果实。作者指出,每一种植物的驯化道路都是不同的,没有一种模式能契合所有。对苹果来说,除了要归功丝绸之路商道开通,还要感谢为我们试吃了几百万年的有蹄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