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有一位“地质青年”,从他进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到留院工作一共13年。十余年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一直奋战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省区,足迹遍布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沉积盆地。他就是西北研究院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的陶辉飞副研究员。
陶辉飞是江西人,但是,这位80后的科研新军却是一位饱含“西部情怀”的人。2000年,年仅17岁的陶辉飞还在读高三,他从《新闻联播》上看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闻,深感西部天地广阔,可以大有作为。就在那时,他懵懵懂懂地给自己种下一颗“西部梦”的种子。次年高考,他一口气报了三所西安的高校,并最终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录取。从此,陶辉飞与西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陶辉飞面临考研的人生选择。这一次,他选择“继续向西”,来到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在老
师的指导下,陶辉飞很快上手跟项目、做课题、搞研究。绥靖油田、鄂尔多斯盆地……这些过去在课本上熟识的地理概念,而今成了陶辉飞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地点。硕士毕业后,陶辉飞没有“东南飞”,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西部工作。即使在后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读了博士,他有很好的机会留在北京或去东部地区工作,但依然选择回到西部。
陶辉飞的主要工作是油气勘探。在他看来,这项工作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首先是地质普查,即根据既有研究和数据资料大体知道什么区域可能有油气资源;然后是地质考察,即实地踏勘,主要通过钻井、打洞、挖地沟槽等方法,拿到所在地区的研究样本,在实验室用光谱、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分析鉴定,了解样品属性;最后根据各种研究数据撰写“地质报告”,为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
对陶辉飞来说,跑野外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他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都在外地。最长的一次,他在野外连续考察了20几天,回来后“晒成黑炭”,被家人打趣“像个野人”。十多年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西部沉积盆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陶辉飞说,尽管地质研究工作非常辛苦,但每每听说自己的研究确实帮助企业找到地下油气资源时,他还是觉得无比兴奋。“大概有两次协助勘探单位找到油气资源,其中一个单位打出一口井日产十多万方天然气,这基本相当于300个家庭一年的用量”。
地质青年陶辉飞的另一项工作是教书育人。作为一名青年老师,陶辉飞始终以自己的导师孙枢院士为榜样。孙枢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孙枢院士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科技管理专家和地学、资源环境领域战略科学家,长期主持或参与我国地球科学及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规划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陶辉飞的印象里,孙枢院士“绝对是教师的楷模”,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上体贴照顾,在学习上言传身教,在工作上认真严谨。如今,同样为人师的陶辉飞要将导师的“为师之道”努力传承下来。平时,他会带着学生读文献、找选题、做项目,并且经常督促学生认真做科研;学生需要出差开会、购买设备等,他也会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带学生是他现在“最核心”的工作。与做项目相比,他更重视“是否培养出人才”。地质研究工作离不开人才,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唯有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国地质工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中国西部地质事业才能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