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美国社会在恐惧什么

作者: 王聪悦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9-06-12

本文通过分析《小谢尔顿》剧集中的情节,探讨了1919年美国社会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如何源于一战后的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偏见。文章详细描述了红色恐惧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美国社会的长远影响。

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热播剧《小谢尔顿》用孩童视角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传统。故事看似只是小孩子的一场闹剧,殊不知德克萨斯自1918年起便是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和资本家采取反制措施的前哨阵地,而编剧的“美国式”调侃背后恰恰折射出这种司空见惯的意识形态偏见。

提到美国的反共思潮,人们总会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但那不过是“续篇”,“红色恐惧”(Red Scare)的先声要从一百年前那个弥漫着俄国十月革命气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的年代谈起。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掀起了足以震撼整个欧陆的革命风暴,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如同星星之火在波兰、德国、匈牙利迅速蔓延,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各国侧目相向。

1919年的世界风云变幻,美国国内占主导的保守派人士和占多数的普通民众从威尔逊政府的消极反馈、媒体的噱头新闻中捕捉到了“布尔什维克”字眼以及“抢班夺权”“暴力叛乱”“煽动滋事”“丧失自由”等标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惑无力加剧了他们对激进分子挑起暴乱活动的恐慌。

1919年,当欧洲战事随凡尔赛媾和宣告平息时,美国人却在国内用鲜血、愤怒乃至死亡勾勒出“红色夏天”。

虽然十月革命始终被视为第一次“红色恐惧”的导火索,但政府调查组提供的报告表明,参与其中的鼓吹者和反对者大多对苏俄立国理念、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和价值观非常陌生,而震撼寰宇的“布尔什维克”一词在美国也退化成为动荡、不满、叛乱分子的代名词。战争造成的思维偏狭和心灵创伤,使美国人民形成了有关“他者”的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两重意向。

被战争抑制的社会矛盾在战后走向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工业生产计划以满足战时需要为导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短暂提高熟练劳工薪资水平等来激励生产和避免罢工。1919~1920年,一方面成百上千的复员老兵短期内涌入就业市场,安置困难导致失业率攀升;另一方面平均15%的通货膨胀率使物价飞涨,无情吞噬着中产阶级、中下层阶级的薪水及存款,一度被战时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情绪压抑的劳资矛盾迅速升级。

历史学家们普遍相信,肇始于1919年的“红色恐惧”是前期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和移民浪潮导致美国社会、文化重大改变的副产品,也是100%美利坚主义运动、宗教原教旨主义运动和限制移民运动的衍生物。所以从源头来讲,“红色恐惧”的文化内涵远深于其政治意味。即便历时百年,其“遗产”依然清晰可辨。

UUID: 6973251f-2f5a-4667-a768-823d9cf14dc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6-12_1919,美国社会在恐惧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