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一条微博说起:虽说这位同学的“沙雕”精神可敬,但他还是低估了学者的眼界。不仅生物考古学方法可以准确判别骨骼的种属,而且鸵鸟制品在古人遗址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事物。不过,这些鸵鸟制品用的材料不是翅膀,而是鸵鸟蛋。
在史前社会,鸵鸟蛋可是一种明星级产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鸵鸟蛋“好吃又好玩”。“好吃”可以理解,鸵鸟蛋毕竟这么大,自然逃不过史前美食家的法眼。可这“玩蛋”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古人类除了食用鸵鸟蛋,还会用蛋壳制作一种旧石器时代的“潮流”装饰品——鸵鸟蛋皮串珠(ostrich egg shell beads)。
鸵鸟蛋皮串珠是一种用蛋壳碎片经过一系列钻孔、打磨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装饰器物,蛋壳表面往往会有染色现象。在世界各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时常能发现这些小玩意儿。目前,全球最古老的鸵鸟蛋皮串珠出现在距今四到五万年前的非洲,并且多集中在东非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以及南非等地。
不仅是在非洲,同时期的亚洲古人类也会用鸵鸟蛋皮制作装饰品。比如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周边、蒙古高原、印度,以及中国宁夏、河北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鸵鸟蛋皮串珠出土。由此可见,鸵鸟蛋壳算得上是横跨亚非两大洲的“潮流”饰品了。流行范围如此之广,恐怕连很多当代的潮牌都无法比拟吧。
无论如何,数万年前的亚洲地区并不缺少鸵鸟蛋,遗址中挖出来的鸵鸟蛋皮串珠是绝对的“土特产品”。不过,这种加工蛋壳的技术是否是从非洲学来那就不好说了。亚洲和非洲两地出土的鸵鸟蛋皮串珠虽然由不同人群制作,距离上也远隔万里,但在形态以及尺寸方面却很相似。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鸵鸟蛋皮串珠形态“标准化”现象,是不同人群独立发明的加工技艺逐渐“趋同”的结果,但也可能和古代人群之间的交流有关。
对古人类来说,要想做好鸵鸟蛋饰品,只有鸵鸟蛋壳和“玩蛋”的闲心还是不够的。鸵鸟蛋皮串珠有一套完整的操作工序和配套工具,制作起来很考验耐心和手部技巧。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考古学家们已经基本摸透了古人类的加工技艺——他们将制作流程分成毛坯制作(选用碎片)、钻孔、边缘修整,以及磨光四个环节。
鸵鸟蛋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化学成分以碳酸钙为主,质地坚硬致密,是制作耐久饰品的好材料。现代民族学调查甚至发现,有些民族的人直接用鸵鸟蛋壳作为盛水容器,可见其坚固程度非同小可。有学者曾做过测量,非洲的现生鸵鸟蛋壳厚度平均可达1.9毫米,而已灭绝的安氏鸵鸟为了适应当时亚洲北部寒冷环境,蛋壳厚度达到了2.2毫米。
实际上,即使没有考古学家的复原,我们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见到,甚至买到鸵鸟蛋皮串珠。这是因为,鸵鸟蛋皮串珠及其制作技艺并没有失传,它们仍流传在非洲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居民手中。直至今日,卡拉哈里沙漠的妇女们仍日复一日地制作这种被认为“能带来好运的”装饰品,用于日常装扮和各种仪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