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对科普写作的价值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提到贝特有一次问自己的物理学家朋友杰拉德:你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呢?我并不打算出版,我只是记录下一些事实给上帝参考。难道上帝不知道这些事实吗?上帝当然知道,但他不知道我这样描写的事实。以上是胡先笙的新书《宇宙的规则》里写到的内容。这些古怪又有趣的元素碰撞在一起,会爆发出怎样的物理火花呢?
如果你已经对以上的物理知识烂熟于心,那么当你了解了胡先笙是何许人也,你一定会对他描述物理世界的方式充满了好奇。汪诘老师对本书评价极高,不仅如此,还欣然提笔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胡先笙的科普音频节目是我最爱听的节目之一。每次发现胡先笙更新,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收听。但大多数时候,听完节目,我总是会留下一些难以言说的“痒痒”,因为听音频与看文字相比,有一些天生的缺陷。
例如,一行数学公式,或者一个图形,如果只能靠嘴念出来,听众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而胡先笙的节目中就经常会提到数学公式和图形,每次听到这类节目,我就会想,要是胡先生的所有节目结集成一本书那该多好。在我看来,看“科普书”原因有这么几条: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具体的行为;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重塑自己的三观;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能力。
当然,原因可以分为5条,但并不是说一个人的需求就只是其中的一种,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都是这5条的叠加态,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想,最能满足第一条需求的作者当属科学家型的科普作者,例如霍金博士和我国的李淼教授。但对于其他4条需求,像胡先笙这样的科普作者,就具备很大的优势。因为,胡先笙是数学学士、物理硕士、历史博士,胡先笙也是我认识的人当中少有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
我不喜欢恭维一个人,我是真心这么觉得。而且,胡先笙还有一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这对于科普创作来说,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