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还是笑?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作者: 刘钝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06-02

本文探讨了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两位哲学家对世界和人生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赫拉克利特以其悲观的世界观和对变化的深刻理解著称,而德谟克利特则以其乐观的价值观和对知识的追求闻名。这两位哲学家的形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作品中被广泛描绘,成为人类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象征。

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生活的年代几乎差了一个世纪,出生与活动的地区不同,哲学观点、人生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各异,后人却常将二人相提并列。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前者被视为朴素辩证法之代表,后者则被称作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生于伊奥尼亚的以弗所,身为王族成员却自我放逐,躲到阿尔忒弥斯女神庙附近隐居起来。

赫拉克利特非常重视世界的本原这一基本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既是运动的,又能使别的事物运动;它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又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他的经典名言“人不能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是说世间万物永远在变化,永恒不变的只是“变”的存在,但是变化是按照一定尺度和规律进行的。

他也发展了逻各斯思想,认为逻各斯与数量和比例有关,但人类不知道它的终极目标,也不知道每个生命个体的结局如何,因此心中永远充满焦虑和不安。赫拉克利特还认为,每一种事物或现象都有其对立面,因此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是不变的。就此意义而言,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正因为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正如不同音调的结合构成和谐的音乐一样。

在他看来,整个世界充满了对立——生与死,善与恶,强与弱,富与贫,少与老,男人和女人,没有对立和斗争,世界就会毁灭。总体来说,他对世界与人类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德谟克利特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与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代人。他的家庭富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成年后又被送到雅典学习,回乡后当上地方执政官。

本来可以继承丰厚的家产或在家乡为官,但他仍然感到自己无知,因此离乡背井四处游学,再度返乡后也不参与族中事务,全身心浸淫在各种学问中间。传说德谟克利特通晓当时的所有知识——哲学、逻辑、物理、数学、天文、动植物、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修辞学、诗歌、音乐、绘画、军事、体育,是古代希腊世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

在认识论上,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继承了留基伯的素朴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他的学说又被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继承,直到19世纪初被道尔顿等人发展成近代的科学原子论。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论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

关于价值观,德谟克利特主张以快乐和幸福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因为追求享乐是人的本性,所以能够得到快乐就是善,反之即为恶;不过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永恒的、高级的、精神上的欢愉。哭和笑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两种最基本表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就分别成了这两种表情的符号,延伸开来又成了对人性、生命、未来和宇宙终极命运的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象征。

文艺复兴以来,许多艺术大师对这一题材深感兴趣,相关的油画、版画、雕塑层出不穷。其中较早的一例出自意大利建筑师与画家布拉曼特。布拉曼特是意大利当时最杰出的建筑家之一,后来被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招到罗马担任圣彼得大教堂重建工程的总监,他的主要竞争者是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上他当然不是后者的对手,因此极力推荐年轻的拉斐尔前来教廷,目的是制衡持才自傲而又郁郁寡欢的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为尤里乌斯二世创作了大量壁画和穹顶画,包括《雅典学园》在内的许多传世名作都完成于此时。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许多画家也钟爱这一题材,喜欢对镜创作自画像的伦勃朗,22岁那年画了一幅大笑的德谟克利特,模特儿就是他本人。不过多数画家更喜欢像莫瑞尔斯那样,把两个人物置于同一画面中,用对比鲜明的图像表现两位哲学家的精神世界。

今日世界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人甚至用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来形容人类这个种群的生存状态。不过无论是赫拉克利特还是德谟克利特,都承认世界是变化的,人类对外界与自身的认识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演进。在未来的岁月里,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对世界与人生的态度,仍将交互地主宰人类的精神生活。

UUID: e03c4123-b16e-4e1c-b8fb-1310eb93de4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6-02_哭还是笑?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左图右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