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玩具背后的科学原理

作者: 窗敲雨

来源: 酷炫科学(ID:SciencePorn)

发布日期: 2019-06-01

本文介绍了四种小玩具背后的科学原理,包括喝水鸟、史莱姆、霹雳球和会消失的蓝墨水,展示了这些玩具如何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运作。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小玩具背后还有这样的科学原理。今天是小朋友的节日,也是大朋友们回忆童年的日子。为了纪念儿童节,今天会总结一下之前介绍过的几种小玩具背后的科学。看看你小时候玩过哪一种吧~ 喝水鸟,你怎么就这么渴?一只玻璃管制成的奇怪小鸟,只要沾湿它的嘴并放在水杯前面,它就会一次一次地弯下身子喝水:这其实是一种蒸发驱动装置。

沾湿的小鸟头部水分蒸发,这会导致局部降温,“鸟头”内部气压下降,于是“肚子”里的液体沿着内部的玻璃管上升,改变了小鸟的重心,于是它就向着水杯倒了下去。倾倒之后,液体又会流回“肚子”,开始下一个循环。“鼻涕胶”史莱姆很难能找到第二种玩具走恶心路线还这么受欢迎了!小时候门口的小摊上就有卖的,装在塑料小桶里,一坨黏糊糊的不明胶状物,里面还混着各种假眼球、假蛆,画风十分一言难尽。

而在网络时代,这东西的画风又变得清新了起来,很多人表示单是看揉捏史莱姆的视频就很治愈……这种胶状物的经典配方是瓜尔胶+硼砂,很多自制版本则是用含聚乙烯醇的胶水加一点硼砂溶液。硼在这里起到了交联剂的作用,把分子链联结到一起形成胶状。硼砂是一种低毒物质,而且用量并不大,只是把这些史莱姆捏着玩并没有什么危险。

不过也要避免吞食,避免让宠物和幼儿接触,玩完了可以洗洗手~“霹雳球”两个小球只要用力撞击就会噼噼啪啪的声响,还会冒出一股青烟,这种小玩具其实是利用了化学反应。这种玩具里面是陶瓷球,外面薄薄的涂层含有氯酸钾、硫、玻璃粉以及粘合剂。当撞击的能量足够强时,局部引发化学反应,同时也导致了强烈的声响。

会消失的“蓝墨水”有些玩具是专门用来整蛊小伙伴的,比如说那种会突然弹出塑料大蟑螂的“口香糖”,会消失的墨水也属于这类。深蓝色的墨水泼到衣服上看起来很糟糕,但其实过不了多久蓝色就会自动消失。这种墨水的蓝色来自一种酸碱指示剂:百里酚酞,墨水的pH较高,它在这个碱性环境中呈现蓝色。而当墨水接触到空气,与其中二氧化碳反应,pH有所降低,跨过了指示剂的变色点,蓝色就会逐渐转为无色。

UUID: 5a49656d-ed1a-4465-9d1b-5d59d977b7c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6-01_长大之后我才知道,小玩具背后还有这样的科学原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2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