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儿童节的设定日期并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许多孩子都会在这一天收到礼物,并且开心地玩耍。那么在古代的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儿童节呢?如果有的话,那时的孩子们又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呢?
其实呀,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节日给儿童,不过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比如上巳节、端午节和七夕节,儿童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过节形式,甚至有些活动更偏重于儿童,这也让这些节日多了很多“儿童节”的味道。
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汉代之后,上巳节就固定在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上巳节采荠菜,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既然要采荠菜,那肯定要去田间地头,所以孩子们通常会邀上几个小伙伴或者和家人同去野外玩耍,顺便采些荠菜回来。当然,也有些人家会带着酒菜去郊外野餐,孩子们呢,则会高兴地放风筝、荡秋千。
上巳节最重要的活动还“祓禊”,也就是在水边举行祭礼、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以除灾祛邪。古人非常重视上巳节,文武百官会纷纷在这一天向朝廷请假,不仅孩子们会尽情地玩耍,大人们也会在郊外对歌抒怀。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由于端午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疾病较易发生,所以古人认为要在端午节这天进行驱毒避邪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到现在都保留着端午节佩戴香包和喝雄黄酒的习俗。小孩子自然是不能喝酒的,所以大人们就会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耳、鼻、额、手、足等处,希望能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五色丝线制成的香囊是很多女孩子的最爱。端午节这一天,女孩子们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用巧手帮家里人做香囊、包粽子;男孩子们则会挂艾枝,悬菖蒲,加上还有热闹的赛龙舟可看,所以对于古时的儿童来说,端午节也算得上是一个既充实又快乐的“儿童节”吧。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之所以会和“儿童节”扯上关系,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一天向心灵手巧的人拜师学艺,求她们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所以七夕节也被叫作“乞巧节”。
古人对七夕节很重视,会在当天举办很多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女孩子们一起比赛穿七孔针,谁穿得快谁就赢。不过,乞巧的并不只有女孩子,男孩子也会乞巧。由于过去读书的多是男性,而科举高中又是众多学子的最高理想,所以这些学子们会在七夕这天“拜魁星”,乞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
古代的中国虽然没有特立一个节日给孩子们,但在很多节日里,大人都给了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空间,这也让那时的孩子更加亲近自然,更加轻松快乐。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自此次大会后,一方面借以鼓舞儿童,让儿童感到幸福、快乐,另一方面也为引起社会重视与爱护,各国政府都先后规定“儿童节”。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孩子们会过自己特有的儿童节。比如:在日本,“女儿童节”是3月3日,“男儿童节”是5月5日;德国的儿童节是9月20日。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次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大小朋友们,六一快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