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原住民、未被开发的大陆,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资源宝库,是天然的科学研究圣地。那里有终年不化的积雪、莽莽荒原、巍峨的冰川和澄澈的海洋;那里危险而神秘,无数探险者和科学家为探索其奥秘而前仆后继。
人类对南极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始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本书作者鄂栋臣教授(1939~2019)在我国极地考察初期即四度出征,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是公认的“中国极地测绘之父”。
并且,他一生参与了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是参加过我国南北两极的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三站创业建站工程的全国唯一亲历者,是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的测定者、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海湾的命名者、将中国测绘标志埋设在北极点的第一人,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
鄂教授在1984年11月即参与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
时隔三十多年后(2018年),在社会各界的强烈期待中,鄂教授终于同意将自己尘封多年的科考日记整理出版(本书收录的是他最初四次赴南极的日记)。他用写实的风格,为我们再现了当年赴南极时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全书真实地记录了充满惊险曲折的中国极地考察历程和科考队员众志成城的感人故事,带我们回首那个特殊年代,科技工作者在祖国需要时纷纷挺身而出、披荆斩棘、开创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虽然去往极地的航行是枯燥的,考察环境是艰苦的,但是鄂教授以其积极、乐观的心态,感受着旅途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南极。以下摘录原文中的3个片段,让我们一起了解鄂教授眼中的南极世界。
不一样的迎新年体验
当“午夜”零点来临时,几声信号枪响,冰天雪地上的焰火升起,苏、中两国四十多名南极勇士,在南极大陆迎来了1989年的第一秒钟。不过这一秒钟的神奇之处是,过去几十年,我都是在黑夜中“坐夜”等来新年的第一声钟响。而今日,在此时此地,我们却在阳光普照的大白天开始了新年的第一秒钟。
充满好奇心的企鹅
说起南极企鹅,还有点儿颇近人性。有时我们在野外考察钻孔时,四周常会有企鹅围观。当人离开后,企鹅总要跑到洞口仔细地瞄来瞧去,似乎要查查你到底搞什么名堂。记得长城站房子建好后,最先来站参观的客人就是两只企鹅。那天,我们正在清场,突然看到从长城海湾里蹿上一对企鹅,不慌不忙地绕办公楼转了一圈,时而交头接耳、低声细语,时而驻足细观,俨然是一对身穿燕尾服、风度翩翩的绅士啊!
袖珍常年越冬站
临走时,面对着这两位能量几乎耗尽、瘦成皮包骨头但目光仍然炯炯有神的极地科学工作者,以及他们身后的那简陋的袖珍式的常年越冬站,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远万里冒险挑战极地,舍舒适生活不过,自找罪孽承受,难道是他们的思维偏差所致?这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问题。我想,只有科学考察者本身才懂得苦与乐的辩证关系,才会面对自然界,爆发出为探索科学奥秘而献身的力量和意志。
本书展现了极地科考队员们在南极这片没有国界的陆地上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场景。中华儿女为使祖国的五星红旗在那万古冰原的上空高高飘扬,顶着狂风奋力拼搏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在暴雪中留下的那一串串神奇的脚印,由欢乐、痛苦、血汗、泪水编织在一起的五百三十多天的极地远征生涯,汇成了这本南行地端轶事的考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