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珊瑚这个大家族里,有着形态各异的小伙伴们——树枝形的鹿角珊瑚、小球形的东方伪角杯珊瑚、灵芝形的石芝珊瑚、蜂窝状的蜂巢珊瑚——它们共同构筑了“海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所谓“造礁”,也就是构成礁石的意思。“海中的热带雨林”以其多样性著称。
珊瑚的世界也有软萌。造礁珊瑚通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在体内形成大块的石灰质骨骼。正是这些石灰质骨骼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复杂的栖息空间。也正是由于体内的这些石灰质骨骼,造礁珊瑚们摸上去有一定的硬度,也曾被称为硬珊瑚。
你以为要看些“硬汉”了?别着急,先来看看日历娘拍到的动图:这不是金针菇,它也是造礁珊瑚。摄于越南芽庄国家海洋博物馆,10倍加速。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是一种颠覆人们认知的、软乎乎的造礁珊瑚(Plerogyra sinuosa)。它看上去就像一串葡萄大小、吹弹可破的小泡泡,中文名“泡囊珊瑚”,英文名“bubble coral”也是形象生动。正是因这种有趣的形象,它也被国内外水族爱好者从大海中移入了自家水族缸,叫它“气泡珊瑚”。但水族缸里的“气泡珊瑚”在大海里是如何生活的,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白天夜晚两副面孔。泡囊珊瑚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域,在中国南海也曾有发现。它有着“水下葡萄串”的特别形象,若是在白天的潜水中遇到,相信是一见难忘。夜潜,可就不一定了,因为泡囊珊瑚白天、夜里可不是同一般面貌。
白天,泡囊珊瑚会吹起泡泡,煞是可爱。到了晚上,它们不仅会收起鼓起的囊胞,还会伸出肉质的、布满刺细胞的触手,以捕食者的形象重新登场,开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夜晚,收起囊胞的泡囊珊瑚,石灰质骨骼清晰可见。注意它也是可以分泌形成石灰质骨骼的,所以才能造礁。
想知道为什么泡囊珊瑚会有白天小天使、夜晚小恶魔的两副面孔,还得说回它所属的造礁珊瑚群体。除了形成大块的石灰质骨骼,大部分造礁珊瑚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时具有两种新陈代谢方式:与虫黄藻共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方式,以及捕食浮游生物的异养方式。
泡囊珊瑚的颜色主要来自虫黄藻,数量不同会造成颜色的差异。图为发生白化的泡囊珊瑚。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比起触手,泡囊珊瑚鼓起的囊胞里存在着更多的虫黄藻。
白天,泡囊珊瑚吹起泡泡,让虫黄藻充分接收阳光,光合效率达到最大值;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也把大量能量共享给共生的珊瑚,供其维持正常的生活及制造石灰质骨骼。而对布满刺胞的触手来说,夜晚则是更为轻松愉悦的时光;比起白天挤在鼓鼓的囊胞之间艰难捕食,在失去阳光、珊瑚收起囊胞的夜晚,触手可以肆意摇摆,捕食效率大增。
在白天,要从这堆圆球球中伸出触手可不容易。图片:realmonstrosities.com
形象点来说,泡囊珊瑚就像一个白天晒太阳、吹着泡泡呼呼大睡,夜幕降临时起来嗨的小夜猫子。
泡囊珊瑚和它的小伙伴。不同于人类的夜行者常隐于夜色、疏于社交的形象,茫茫大海中的泡囊珊瑚通常还有着玩得来的小伙伴——共生的珊瑚虾或是珊瑚蟹。
和泡囊珊瑚共生的日本英雄蟹(Achaeus japonicus)。图片:Bernard DUPONT / flickr
在鼓起的小囊胞之间,身形小巧的珊瑚虾、珊瑚蟹进出自如,在缝隙中的求生让它们远离被捕食者一口吞的危险。与此同时,泡囊珊瑚表面分泌的富含蛋白质的粘液、沾上的藻类,甚至泡囊珊瑚吃剩的“夜宵”残渣,也是这些共生小伙伴的美食。
一种珊瑚虾(Thor amboinensis):“暗中观察,今晚吃啥?”图片:berniedup / flickr
珊瑚虾、珊瑚蟹享受着珊瑚给予的保护与美味,而泡囊珊瑚也享受着小伙伴的清洁服务——珊瑚虾、珊瑚蟹吃掉了其他藻类,不致于遮挡共生藻所需要的阳光。而珊瑚蟹甚至还可以提供一定的保安服务——赶走泡囊珊瑚的捕食者。
泡囊珊瑚还有更多小伙伴哟,比如狭鳃珊瑚鰕虎鱼(Bryaninops amplus)。图片:Odile Gautier / Biosphoto
其中也有不受欢迎的客人,比如寄生在泡囊珊瑚里的无腔动物(Waminoa sp.),看似漂亮,对珊瑚有害。图片: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你喜欢这般可爱、聪明的泡囊珊瑚,和它有趣的小伙伴吗?它们还只是丰富多彩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一点精彩,更多有趣的珊瑚礁生物正等着大家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