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们形容一些事物不可能出现,往往会说“像黑色的天鹅一样”。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里,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天鹅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其实也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那时候欧洲人的眼光还仅仅局限于北半球,对于更加广阔的世界并无多少了解,而北半球的天鹅,恰好无一例外地都是白色。
然而在17世纪的初期,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壮大,人们的船帆迅速飘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更广阔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见识,人们惊异地发现,在南半球还存在着一片盛产神奇物种的大陆,它就是澳洲大陆。在这片大陆上,航海者见到了“不可能存在的”东西:黑天鹅(Cygnus atratus)。
黑天鹅的发现使得欧洲人千百年以来的思维定式一朝崩塌,“像黑天鹅一样不可能”这句话反而成了不可能。直到现在,人们都常用“黑天鹅”指代意料之外而又影响巨大的事。但黑天鹅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虽然颠覆了欧洲人传统的认知,黑天鹅并没有太多独特的地方。在欧洲以外的世界,人们对于天鹅的印象,并不如早期欧洲那般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黑天鹅甚至还比白天鹅更常见。
21世纪的人已经无法想象,古人对于黑天鹅的惊诧。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黑天鹅早已走下神坛,成为了喜闻乐见的观赏鸟。黑天鹅属于鸭科天鹅属(Cygnus),属名来源于希腊语的kuknos,是一位变成天鹅的王子的名字。而黑天鹅的种本名atratus来自于拉丁文的atrata,意为黑衣、丧服,形容黑天鹅的黑色羽毛。
黑天鹅分布于澳洲和新西兰,是澳洲界独有的物种,尽管黑天鹅几乎与澳洲大陆同时发现,但它的命名却不是很早。黑天鹅是由鸟类学家莱瑟姆(John Latham)于1790年命名的,当时天鹅属还没有建立,黑天鹅竟被归入了鸭属(Anas),跟鸭子为伍。13年后,天鹅属姗姗来迟,黑天鹅才获得了今天的学名。
作为一个只有6种的小属,天鹅属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所有成员都有相似的体态:头部相对身体显得很小,修长而弯曲的脖颈,丰肥笨重的身体和粗短的脚,看上去十分不协调。这样的身体结构显然不是为了走路而设计,天鹅在陆地上行走显得缓慢而笨拙,可一旦进入水中,天鹅便成为了优雅的泳者,肥硕的身躯浮在水面上也变得淡定从容,脖子弯成优美的弧形,永远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不似野鸭慵懒,也不同鸬鹚忙乱。
这般优雅的泳姿也使得天鹅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高贵典雅的印象,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以天鹅为主角的艺术作品,如经典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
黑天鹅大多数时候是素食者,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它们不善潜水,作为补偿,细长的脖子可以深入水下,取食植物根茎。黑天鹅不像其他天鹅那样,需要占有大片的领地,它们会聚集在一起营巢,每一对黑天鹅只占据小片区域。它们也没有很强的攻击性,发生了“领土争端”,往往只会张开翅膀虚张声势。有时两只雄黑天鹅会在领地边缘摆出一种特殊的姿势,头和胸靠近对方,颈部弯曲,组成一个心形。这其实是黑天鹅划定领域范围的动作。
黑天鹅对于繁殖的要求比其他天鹅宽松,野生黑天鹅只要条件合适,全年都能繁殖。对于巢址的选择,黑天鹅也“不拘一格”,有些鸟巢位于岸边,有些在植物上面,有些甚至直接搭建在水中,固定在伸出水面的植物上。搭在水上的巢,很多都是不牢靠的,即使巢脱离植物漂起来,尽责的父母仍然会继续孵化。
黑天鹅每窝产卵5~6枚,孵化期长达36天,雌雄两性都会参与孵化,一般雄性在白天而雌性在夜间。
雌雄黑天鹅都是负责的父母,对于巢穴的保护尽心尽力,当遇到威胁的时候会顽强反击。幼雏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行走和游泳。当两个黑天鹅家庭相遇后,会出现一种好笑又令人同情的现象:两家的幼鸟混在一起,难以分离,最后一对爸妈丢掉了自己全部的孩子,所有的幼鸟都跟着另一对爸妈走掉。这样的混合群体相当常见,最多可以超过40只幼鸟。
黑天鹅体态优美,颜色独特,又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广泛受到人们喜爱。而且,此种天鹅的饲养繁殖实在是太容易了,一堆菜叶一把谷子就能够养得很好,所以它们被引入到全世界作为观赏鸟类。黑天鹅也不负众望,在世界各地的广场、公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逃逸的黑天鹅形成的归化种群。还好,黑天鹅没有强大到变成入侵物种,在引进的地方,它们依旧是无害的。
在其原产地澳洲,黑天鹅也没有受到任何严重的生存威胁,繁荣兴盛,因此目前被评为无危(LC)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