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你之后,我想我一定会非常难过。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会让我有怎样的情绪反应?我们每天都进行着这样的预测。这些预测会指导我们的行为,去追求积极情绪,避免消极信息。凭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可以对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情绪反应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至少我不会预测收货让我难过(但看到钱包余额可能会)。在情绪预测中,多数时候正是这样——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对未来事件的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
这就是我们在预测情绪时常常高估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在预测一件事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只投向了这一件事,而忽略了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先后、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情。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好事坏事平均下来,多数事情带给我们的影响都被冲淡了。
意义建构是人的一种自动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当我看到镜子里试穿新衣服的自己时,并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去想为什么新衣服这么好看,这一系列想法都是在我脑海里无意识地自动进行的。积极情绪的意义建构,我们都更喜欢“意外惊喜”,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如果不是真的给学生卡片让他们报告情绪,而是让他们预测他们收到两种卡片的情绪,受试者往往认为在能够解释为什么收到1美元的情况下会感受到更积极的情绪。
这也就说明了意义建构往往是自动化的,我们自己预测不到。对于消极情绪,人们有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建构意义来加以应对——比如合理化,把坏事归因于外部原因而不是自身原因,寻找坏事中积极的方面,更多关注生活中其他的好事,在自己某一方面表现出不足时更多关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等等。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保护身体健康一样,抵御着对情绪健康的威胁。
我们很难意识到身体免疫系统的工作,同样,心理防御机制往往也是无意识地起着作用。高估对未来事件的情绪反应确实有适应性的意义,能帮助人更好地去“趋利避害”,但在很多时候也会导致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准确的预测情绪呢?当然也得从焦点效应和意义建构两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