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吸血鬼……人们说的“怕鬼”究竟是在怕什么

作者: Edan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5-22

本文探讨了人们对僵尸和吸血鬼的恐惧,分析了这些恐惧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传说如何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复生的复杂情感。

前几天和同事体验了一把鬼屋,吓得我当晚就做了噩梦。只是鬼屋里的丧尸和电锯惊魂这些元素说起来,惊吓大于恐怖。尖叫之余总觉得意犹未尽,还勾起了我对各种鬼的好奇心。要体验真正的恐惧,还是得选比较熟悉的鬼,比如说僵尸,再比如说吸血鬼。为了给我们下一次鬼屋探险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我决定先来研究一下这两种鬼的前世今生。研究了之后发现,鬼之所以存在,都是活人在“作祟”。

中国僵尸——被惊扰的死者,被绊住的双脚。

先说僵尸。1990年前后出生的电视儿童一定对香港僵尸片记忆犹新,穿着清朝官服的僵尸青面獠牙,走起路来一蹦一蹦,诡异中透着一丝滑稽和笨拙。跳着走的僵尸形象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是湘西“赶尸术”,但是民间对这个形象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这是文献中为数不多提到的会跳的僵尸,来自于清代小说家袁枚创作的《子不语》。

《子不语》可谓是一本僵尸大全,喜好游历的袁枚收录了全国十几个省市共三十四篇僵尸的故事,可见类似的传说十分普遍,并不仅限于湘西一带。除此之外,《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一些关于僵尸记载。清代文学家们热衷于描写僵尸,这在唐、宋之前十分少见。与电影中身着清朝官服不符的是,文字记载中的僵尸生前几乎都是平民百姓,多为男性,没有特定的身份。

而且小说中的僵尸神通广大,不但会跑会跳,有些“资深”僵尸还会飞。

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还是另有身份。对死而复生的恐惧在其他文化中也很常见,比如说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吸血鬼。提起吸血鬼,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面容俊朗、风度翩翩的中世纪贵族绅士。这一切要归功于十九世纪的吸血鬼文学作品如著名小说《德古拉》,将吸血鬼迷人又危险的形象发扬光大。

但中世纪传说中的吸血鬼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物——衣衫褴褛,臭气熏天,像野兽一样凶猛,在夜间袭击人类或牲畜。对付这些怪物要用大蒜驱魔,把它们肢解使其身首异处,或者用木桩刺穿胸膛,钉在棺木里。吸血鬼传说不仅激发了众多的文学创作,也吸引了考古学家对其一探究竟。只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吸血鬼”跟广受欢迎的德古拉们相去甚远。

意大利卢加诺的一个墓地出土过一些不同寻常的骸骨,其中一个十岁儿童的嘴里被故意放进了一块石头,一具三岁女性骸骨的手和脚被石头压住——听起来是不是跟“绊脚丝“有异曲同工之处?墓里还发现了乌鸦爪子、蟾蜍骨头、装满灰烬的青铜坩埚、小狗骸骨这些常见的巫术用品。考古学家猜想,这些年幼的死者被下葬时可能伴随着某种仪式,嘴里和身上的石头是为了防止死者从墓中走出威胁活人。

鬼的存在,都是活人在“作祟”。

到底有没有一蹦一跳的僵尸或者行踪飘忽的吸血鬼,谁也没办法说清楚。但是,民间故事和考古发现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通过人们对待死者的方式,了解他们的信仰,从而了解古人的思想。僵尸的故事,吸血鬼的传说,都是活人的情感投射。“死者不会自己埋葬自己”——活着的人对死者怀有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不愿相信死亡就是真正的终点,一方面他们又惧怕死而复生的人给自己带来的灾祸。恋生而惧死是人之常情。

“绊脚丝“也好,嘴里塞石头也好,都是人们在感觉生命受到威胁时的应对方法,是借由经验的累积逐渐生成的民俗信仰。

UUID: fad45a17-5503-4461-a455-4c11fa81dbc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5-22_僵尸,吸血鬼……人们说的“怕鬼”究竟是在怕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