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各种标本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窗口。制作精美且高度还原的标本,能最为生动地展示物种生前的样貌。今天,日历娘请到标本制作师——卢路老师(@大耳朵猴儿),他将和大家聊聊关于标本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标本师,尤其是一名骨骼标本师,我已经习惯了与逝去的生命打交道。说的崇高点是为了让生命涅槃“重生”,说的平实一些,是希望大家都能认识标本,了解骨骼之美。
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好吧,或许还带了点恐怖色彩,主要原因便是里面陈列的各式各样的标本。
几百年来,标本是科学家开展研究的重要素材,是博物学家探索世界的首要发现,也是猎人炫耀的战利品,如今还是家中摆放的艺术陈列品(当然是以合法的方式获得)。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动物标本。
过去,标本是鉴定物种的唯一方式。标本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最初起源于欧洲。在大航海时代,博物学家们跟随船队去到世界各地,用“收集”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当时的收藏热催生了标本技术的诞生,毕竟山高路远,人们无法将各类珍禽异兽的活体带回。将各类动物收集,皮张防腐后随行携带,便是标本制作的雏形。
发展到近代,标本不再是科学家、博物馆的专利,它所承担的角色更加丰富。欧洲很多国家都有狩猎的文化和习俗。这种上流社交活动以猎物作为炫耀的资本,当时没有朋友圈,打到猎物这么值得显摆的事,如何公布于众呢?做成标本摆在家里就妥妥的了。
按制作方法,标本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针插标本、浸制标本、塑化标本、透明标本等。我独爱骨骼标本,所以也就有了开篇的那个“最有味道的男人”。
制作标本并不是我的本职工作,而是一个让我痴迷且沉醉的爱好。因为喜欢自然,偏爱动物,所以我对动物的一切都那么热衷。也是一个巧合,让我接触到了标本,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对我来说,一件标本的诞生不只是自己学习、他人获益的过程,它对我的改变也显而易见。之前坐不住心不静的我,现在投入地做标本,一坐下可能就是四五个小时,时间流逝似乎与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