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民,我们都是天生自带繁简转换器的。虽然从没学过繁体字,但你仍然可以顺畅地阅读这句话。那么简体字,繁体字,到底谁更好呢?读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汉字简化,一直在进行。从五四新青年们提倡简化文字开始,到如今简体字家喻户晓,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汉字简化,固然与社会观念、政治需求相关,但同时,它也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必然。简体字,可能并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
甲骨文、金文与篆书,它们见证了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为了记录更多内容,字形不断分化,增加表音或表义符号,这是文字“繁化”的阶段。但当汉字体系成熟之后,就要由繁趋简了。作为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是“便于使用”。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的总趋势。
由复杂难辨的小篆发展成好写好认的隶书,这个“隶变”过程正是汉字史上最大的简化。经此历程,汉字才算是从古文字进入到了今文字阶段。汉隶中的典范《华山庙碑》。有了隶书之后,古人也未必一笔一划地遵从标准写法,而是常常连笔,形成行书、草书,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简化单字。
后来楷书开始通行,工匠们在刻碑、雕版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依然会减省笔画,从而形成了简明的“俗体字”。元代的《古今杂剧》与《京本通俗小说》中都有大量俗体字,这是民间传抄过程中自发进行的汉字简化。所以,汉字的简化是一直在悄然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体字,也只是人为地、系统化地加速了这个过程而已。
汉字的简化方式有改换偏旁、删减组件、行书、草书文字楷化、同音假借等。现代简体字,古代就有了。那些古已有之的简化字,不少都被引入了如今的简体字中。有学者根据1986年版《简化字总表》统计过,除了用简化偏旁类推的那些字以外,大部分简体字在古代都已出现。其中约29%源自先秦两汉,约38%产生于元明清,而新中国新造的不到1%。
若论“内涵”,从汉字字形的表意作用来看,很多简体字甚至优于繁体字。比如繁体“衆”字,单看字形,完全讲不出所以然,而简体的“众”就一目了然:表示人的群体。繁体“塵”是个会意字:鹿群在土地上走过,要绕个弯子才能联想到“扬尘”;而简体“尘”字则颇为形象:尘就是颗粒细小的土。
繁简转换,是个大坑。繁体变简体的最关键问题在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直接使用软件或网页的“繁简转换”功能,常常会出错。例如“著”字,表示“写作”时,繁简写法相同,但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作为“着”的繁体字出现。又如“乾”,读qián时为八卦卦象之一,表示天,繁简同形;读gān时则是“干”的繁体字。
繁简转换,是个大坑。繁体变简体的最关键问题在于,繁体字与简体字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直接使用软件或网页的“繁简转换”功能,常常会出错。例如“著”字,表示“写作”时,繁简写法相同,但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作为“着”的繁体字出现。又如“乾”,读qián时为八卦卦象之一,表示天,繁简同形;读gān时则是“干”的繁体字。
对了,还有件好玩的事儿,估计现在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就是咱们国家建国后,虽然已经有了1964年发布的官方简体字规范,但民间自发的汉字简化并未止步。比如笔画复杂的“餐”,人们常常简写为“歺”。应此需求,1977年我国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批简化字被称为“二简字”。
你觉得繁体字和简体字,谁更好用呢?来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