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北方内陆80后,我从小没接触过啥海鲜,吃顿带鱼都能乐三个月的那种,皮皮虾这种“高级货”就更别提了。到《博物》工作后,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福建的同事,还有一位对海鲜颇有研究的北京同事,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很想进一步了解海鲜。虽说没少看自家杂志上“海错图谱”这个栏目里的文章,但到头来我吃过的也只有带鱼,光看书(食谱)却无法实践(吃到嘴里),这让我的求知(吃)欲得不到满足。
终于,有了一次蹭着福建同事回老家的机会,让我——北方人,来到了神奇的东南沿海!每天我都能见到一盘从未见过的海鲜,比如红蟳、苦螺、海云等等,于是每天也都进步了一点点,老话说的没错“实践出真知(吃)”。正如同我看到那些海鲜时的兴奋表情,本地人民看着我这个北方人时,也是一样的表情(可是北方人不好吃的)。但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们杂志在“海错图谱”栏目中讲过的一种——龟足。
龟足有很多名字,“石蜐(音‘节’),今称为龟脚,一名仙人掌。”北宋时代的《广韵》里,短短一句话,就给这种动物安上了三个名字。石蜐,看名字能猜出是长在石头上的一种“虫”。后两个名呢?《广韵》也给出了解释:“曰龟脚,象其形也。曰仙人掌,特美其名。”意思就是,叫它龟脚,是因为它长得像乌龟的脚。叫它仙人掌,只是为了好听些。龟足和贝螺没有关系,而属于甲壳动物亚门,蔓足纲,围胸目,铠茗荷科。和虾蟹的关系更近。
龟足的结构非常特别,它的“脚爪”部位是它的头部,“脚脖子”部位则是它的柄部,负责固定身体。由于要抵抗海浪冲击,柄部的肌肉特别发达,外面还有粗糙的外皮,免于被杂物划伤。龟足这个东西,乍一看好像不能吃,上手一盘吧,也好像确实没啥肉可吃,但沿海不少人还就爱吃这一口。吃的部位就是柄部。把外面的硬皮剥掉,里面就是一块白色的肉。这块肉口感紧实,有蟹肉味,虽然吃一大盘也不解饿,但可以解闷儿,就像嗑瓜子一样。
中国人吃龟足,一般是白灼或爆炒,当做下酒小菜。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则把龟足视为滋补的海鲜,会用清酒把它蒸熟,或者做成味噌汤。我最近又搜了下,看到也有日本人用龟足做龟足焖饭,甚至还有加上洋葱和面糊炸着吃的。龟足的采集非常危险,所以价格也不便宜。《海错图》中,还记载了关于龟足的两件轶事。第一件事比较悲伤:龟足生长在海边的石洞内,冬天尤其繁盛,人们会趁退潮钻进洞里,采集龟足。
第二件事比较好玩:龟足外形诡异,中原人大都不认识。一位中原人来到福宁州(今福建宁德、霞浦一带)做官,看到市场上的龟足,也想尝尝,但又不屑于请教这玩意是啥,于是在采购单上写:“给我买那种长得像‘勿’字或‘易’字的东西。”龟足就介绍到这里了,但作为一个见过也吃过龟足的北方人,我想说:我还是爱吃红蟳啊,毕竟肉又多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