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你见过一次就不会再忘的名字——小䴙[pì]䴘[tī]。五月,候鸟迁徙季已近尾声。然而我却陷入996的泥潭不能自拔,根本没空出门观鸟,只能每天看着网上各路“鸟人”发来的“鸟片”流哈喇子。不出所料,五一假期又在加班中度过了。这天,我实在忍不住了,趁午休时间抄起望远镜溜去附近的小公园,想要过过“鸟瘾”。不知不觉溜达到公园的湖边,我突然听到一阵奇特的声音,好像连续不停的口哨声,又像是在吹泡泡。
顺着声音望去,水面上有个圆呼呼的小东西浮着,只见它抻着脖子左右打量了一番,突然往前一扎,一头钻进水里不见了。旁边有个小女孩喊起来:“妈妈!水里是什么?”妈妈笑着说:“你看它在水里游泳,是小鸭子呀,它还会潜水呢。”正说着,潜下水的“小鸭子”从另一处水面浮了上来。我赶紧用望远镜对准它。嘿,红褐色的“鸭”脖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浅黄色的眼睛显得有些凶巴巴的,圆鼓鼓的屁股,看不出尾巴在哪。
它嘴里叼着一条小鱼,游向岸边,很快就消失在芦苇丛中,只剩苇叶轻轻摇晃。这只会潜水捕鱼的“小鸭子”其实并不是鸭子,而是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水鸟之一。䴙䴘(Grebe)是一类水鸟的统称。在生物分类学上,䴙䴘目只有一个科即䴙䴘科,科内有六属二十六个物种。所有的䴙䴘都在水中生活,它们非常擅长游泳和潜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度过。
䴙䴘的脚长得非常靠后,几乎长到了屁股上,这种身体结构有助于用脚提供游泳的推动力,但也导致它们在陆地上只能像企鹅一样直立起来勉强行走,而且走几步就得趴下歇一歇,一旦掌握不好平衡还会栽跟头,所以它们极少主动上岸。另外一类水鸟在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上都和䴙䴘特别像,那就是潜鸟(Loon)——并不是指会潜水的鸟,而是潜鸟目的种类,它们同样过着一生都在游泳和潜水的生活。
中国一共有五种䴙䴘,分别是:凤头䴙䴘、赤颈䴙䴘、黑颈䴙䴘、角䴙䴘和小䴙䴘。小䴙䴘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适应性强,胆子大,能够忍耐人类活动的干扰,还能有效利用各种小水体和人工水体,甚至可以在很小的池塘和污染很严重的水域生存和繁殖,是观鸟爱好者口中最常见的“大菜鸟”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小䴙䴘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中国,从东北到华中、华南和西南,包括台湾和海南,都很容易见到它们,新疆也有一个小䴙䴘亚种分布。生活在水边的人们非常熟悉这种小水鸟,给它取了各种俗名。小䴙䴘尾羽极短,看上去就像没有尾巴似的,加上它经常缩着脖子漂在水面上,整个身子显得圆滚滚的,像是水面上漂着个葫芦,因此有人就叫它“水葫芦”。
如果水体足够清澈,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人们有时能看到小䴙䴘潜水时的姿态。它的翅膀贴紧圆滚滚的身体,脚从身后伸出,脖子伸在前面,很像一只甲鱼在水底遨游,因此又得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王八鸭子”。䴙䴘实在是一类很奇特的鸟,尽管它们和鸭子一样都属于游禽,但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们分属不同的目。这关系可就足够远了,差不多相当于铲屎官们(灵长目)和主子们(食肉目)的距离了。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䴙䴘和潜鸟是亲戚,毕竟它们实在是太像了。但是,2001年一项基于DNA分析的研究颠覆了这种传统印象:䴙䴘最近的亲属竟是鸟界知名红粉佳人、长腿超模火烈鸟。下次当你到公园散步,看到水面上漂着的“王八鸭子”,不妨留出时间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是如何潜水、捕食、求偶、育雏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小䴙䴘的宝宝是带黑白条纹的哟。
眼下正值小䴙䴘的繁殖季节,快去那些长有植被的池塘和小河,找一找它们的身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