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负鼠:北美大陆上的有袋类动物

作者: 卢平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5-12

北美负鼠是北美大陆上唯一的有袋类动物,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尽管外观奇特且不挑食,但它们通过装死等手段应对捕食者,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向北扩展其分布范围。

十七世纪初,英国探险家约翰·史密斯登上波瓦坦印第安人(Powhatan Indians)的地盘,参与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英国殖民地——詹姆斯镇(位于今美国弗吉尼亚地区)。在探索的过程中,史密斯和作家威廉·斯特雷奇描述了一种奇特的当地物种:“头像猪,尾巴像老鼠,体型和猫差不多大”。按照土著语言,他们管这种生物叫opossum,后来也常被人说成possum,在波瓦坦语里意为“白狗”。

不过后来研究发现,这种奇怪的哺乳类与猫狗猪鼠的亲缘关系都挺远。实际上,它是北美大陆上唯一的有袋类动物——北美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

早在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前后,原始的哺乳动物就在恐龙制霸的地球上开始了分化,有袋类的祖先和有胎盘类分道扬镳。彼时,连绵不绝的盘古超级大陆正在一分为二。虽然有袋类在北方的劳拉古陆上逐渐灭绝,但在南方,从冈瓦纳古陆中分裂出的南美大陆上,它们的血脉仍在一直延续着。距今五千万年前,南美洲的有袋类开始借道南极大陆向大洋洲扩散。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大洋洲有袋动物类群。

作为根正苗红的有袋动物,北美负鼠有诸多特点,在人类视角看来颇为奇特。虽然有些“原始”,和我们不太一样,但同样经历了数百万年演化的北美负鼠还是在这片兽类众多、强敌环伺的大陆上,适应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繁衍昌盛。北美负鼠特别不挑食。看到负鼠头骨的第一眼,绝大部分人的反应肯定是“脸好长、牙好多”。北美负鼠长长的上、下颌共有50颗牙齿——几乎是人类牙齿数量(28~32颗)的两倍——光上门牙就有10颗之多。

这副牙口,配合上强健的咬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负鼠不能下嘴的。

尽管看上去如此嚣张,但北美负鼠其实没有什么御敌能力。除了发出虚张声势的嘶嘶叫声、展示一口令人密恐的牙齿之外,负鼠最拿手的把戏是碰瓷装死——遇到危险时,体内的肾上腺素一个冲刺,不由得四肢僵直,顺势往地上一躺,双眼失神,张嘴吐舌,心跳减半,呼吸微弱,肛门里还往外流着绿色的恶臭液体……一些“矫情的”捕食者看到这里可能就没胃口了。

和部分追求精致生活、延年益寿的有胎盘类不同,负鼠的生存策略更偏向于“速度”和“数量”。出生十个月后,性成熟的负鼠开始交配繁殖。雌性北美负鼠有共用同一开口的两条阴道,而雄性则相应地有两条丁丁——属名Didelphis就是“双子宫”的意思,嗯真是名副其实。没有胎盘结构的负鼠,怀胎一个月就能生出一堆大小如同蜜蜂的幼崽。接下来,多达五十只的胎儿需要自己爬到母亲的乳房附近接受哺乳。

然而,爬到目的地的它们会发现母亲只长了十三个乳头——十二个围成一圈,中间还有一个。所以,只有这次越野竞赛的前十三名有机会继续生存,最终每胎平均有八个幼体能够成活。

在美国,很多人觉得翻垃圾的负鼠又脏又招人烦,一点也不可爱(可是浣熊也翻垃圾啊)。昼伏夜出的它们眼睛中有着极高比例的视杆细胞,能在黑夜里灵敏地感受光线,也因此会在白天或者强光下显得不知所措,笨拙蹒跚。

整天忙着清理垃圾、腐尸的北美负鼠实际上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兢兢业业地为生物群落中的分解过程做着贡献。扮演“清道夫”的它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另外,因为负鼠的体温比有胎盘类更低,所以使得狂犬病毒无法在其体内生存。

不过,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负鼠正在向北“进军”。二十世纪初,负鼠的分布范围到达了密歇根州南部;今天,它们已经越过美加边境,进入了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作为有袋哺乳类这一“古旧”类群的“急先锋”,北美负鼠适应了与人类共存的生活,堪称生物多样性的荣誉代表。它们独到的生存策略,也是演化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最好证明。

UUID: be53c665-8ca5-4b37-b3d3-96d136acc77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5-12_它有满口利齿,遇敌基本装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