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中小学生住校,有家不能回,这好吗?

作者: 同钰莹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05-11

文章讨论了中国农村寄宿学校的现状及其对学生福祉的影响。文章指出,由于“撤点并校”政策,大量学生被迫住校,学术界对此影响的研究不足。寄宿学校既有积极影响,如集中资源改进教学和延长学习时间,也有消极影响,如减少学生与家庭的亲密互动,可能影响身心健康。文章还提到了寄宿对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寄宿学童的精神健康和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中国农村,寄宿学校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存在,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早期的农村寄宿学校大多集中在初高中阶段。在小学阶段,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小学或者教学点,基本不存在学生需要寄宿的问题。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导致大量地处偏远和人数较少的中小学被撤销,以至于大量小学生和更多的初中生不得不去较远而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上学。

这些学生要么每天步行很远上下学,要么就在很小的年龄开始住校。截至2010年底,一共有大约3000万初中生和小学生住校,大约占所有农村学生的四分之一。其中小学住校生近1000万,占所有农村小学生的12.7%;初中生几乎有一半住校。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变革,学术界关于寄宿对孩子福祉影响的研究显然远远不够。

寄宿,就像很多其他人生阶段的选择一样,是把双刃剑,有它的两面性。

世界上最早的寄宿学校主要出现在欧洲和后来的北美。在西方,寄宿学校往往处在社会阶层的两级,一种是精英阶层,学生们主要来自精英、贵族或者富裕家庭;另一种是政府或者教会慈善组织给那些特别贫困和有问题的家庭的学生设立的寄宿学校,以帮助那些孩子脱离“有害”家庭。与之相比,中国农村寄宿学校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但从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上来说可能更接近后者,因为他们更多来自比较贫困和偏远的地区。

强调积极影响的理论认为,寄宿学校通过集中小范围的地区资源,能够改进教学设施和师资,并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强调消极影响的理论则认为,中小学生仍然缺少独立性,需要与家庭成员有更多亲密互动,住校减少了他们与家人亲密互动的机会,从而削弱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看寄宿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对小孩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校及家庭都息息相关。家长关心孩子教育,对孩子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并愿意陪伴或辅导孩子,对小孩的学业会有很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孩子在学校寄宿,很多通常由家庭承担的功能被转移给了学校,比如照管孩子的食宿和监督他们完成课后作业。这种情况会产生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学校比家庭做得更好,另一种是学校不能有效地承担这些职能。

我们再来看看寄宿对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身体健康的角度看,理论预测的结论也并不明确。一般来说,住在家中能更加保障饮食的质量;但如果寄宿学校的饮食有基本的保障,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更加规律,再加上现在政府和福利机构通过学校提供辅助营养餐,学校的饮食也不见得比在家营养更差。然而,农村寄宿学校卫生条件往往很难保障,学生们住在拥挤的集体宿舍,基本的洗漱都很难保障,更别说有效的预防传染性疾病。

寄宿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结论则比较明确,寄宿生比走读生有更高程度的抑郁,这可能是因为住校减少和弱化了青少年与父母或其他照料者之间的日常互动和亲密关系,寄宿生遇到问题和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释放。还有一个可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是他们缺乏基本的娱乐。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做过给寄宿孩童播放睡前故事的实验,这是一个投入成本低却很有帮助的办法。另外,政府应当增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修建体育馆和图书馆。

近些年虽然公益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UUID: 2a817ce1-6bf7-4438-b624-cbe32065e17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5-11_3000万中小学生住校,有家不能回,这好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