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兽——拥有奇特的外表和生理习性,数千万年来却未曾抛头露面,独行侠般隐藏在澳洲大陆黑暗的水网下,仿佛被遗忘在进化过程中的角落里,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进入科学界的视野。它在动物界不算最奇特的,但却颠覆了人们对哺乳动物的印象。
1798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总督亨特(John Hunter)给大英博物馆送回一张奇怪的毛皮标本。这个标本像一只河狸,有宽扁的尾巴,爪子像水獭,还有一张橡胶质地的鸭子嘴。
尽管肖仍然对这个东西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还是照例在自己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个物种,并把它命名为 Platypus anatinus,但后来发现 Platypus 这个属名已经被用过了,就又给它新建了一个冗长的属名 Ornithorhynchus,意为“鸟喙”,而 platypus 成为了它的英文通用名。
鸭嘴兽是东澳洲及塔斯马尼亚一种特有的半水栖卵生哺乳类,也是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唯一现存的物种,现存的五种卵生哺乳动物之一。它与针鼹科 Tachyglossidae 的四个物种组成单孔目 Monotreme,这是哺乳纲最基底的一个类群,是哺乳动物进化树中最早的分支,其化石可追溯到1.1亿年前。
鸭嘴兽常在河岸和溪流边稍高于水位的地方挖洞栖息,它的食物是河底的淡水甲壳类和蠕虫,靠着那张铲子一样的鸭嘴把猎物挖出来。因为其潜水时间比较短(也就半分钟左右),它不能在水下进食,而是把食物装在嘴里的颊囊里,浮上水面再吃。
由于鸭嘴兽的基因里同时有着鸟和兽的痕迹,也难怪很多人在刚认识它的时候,总认为这是一个鸟兽杂交种。在澳洲原住民的神话传说中,它是鸭子和澳洲水鼠的杂交种。
鸭嘴兽还是现存的极少数几种有毒哺乳动物之一。雄性鸭嘴兽的后足背面有一根尖刺,可释放毒液,其主要成分是防御素样蛋白,在静脉注射的条件下可以杀死狗,对人类来说虽不致命,但也足够让人持续疼上一个月之久(用了止痛药也没效果)——这也算是可怜的鸭嘴兽唯一的防身手段了。
直到二十世纪早期,鸭嘴兽被大量猎杀,出售皮毛。从1905年起,鸭嘴兽开始受到保护并逐渐尝试人工养殖。然而它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人工养殖一直不太成功,只有极少数幼体能够存活下来。
在野生分布区的一些地方已经看不到鸭嘴兽了,它们正面临着局部消失,但整个种群暂时不会有灭绝危险,IUCN给鸭嘴兽的评级为“近危”。目前鸭嘴兽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栖息地的破坏,由于澳洲大陆气候逐年干旱,土地开垦、农业灌溉和水坝工程都会使得鸭嘴兽赖以生存的原生河流慢慢衰竭或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