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美国最新研究证实防晒霜有害”,这是真的吗?

作者: away博士, luna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5-09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防晒霜中的活性成分在极端使用条件下会被吸收进血液。然而,这项研究是初步的,并不能说明防晒剂有害、有毒。实验条件非常极端,与日常使用情况有很大偏差。部分媒体误读或夸大了实验的结论,造成了恐慌。防晒的收益大于风险,建议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防晒霜,并结合其他防晒手段。

今天行业最热的话题,是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献:《最大程度使用防晒霜对血浆内防晒活性成分浓度的影响: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实验中4组志愿者分别使用4种防晒霜,并在7天内被多次抽血检查,以确认有多少防晒成分被吸收进血液了。

这原本是一项初步的、离公众比较远的科学研究,更多对医学界、化妆品界有意义。但当它忽然被拉到大众媒体和消费者面前,就容易被粗暴地理解为“防晒霜有害”,而望文生义往往是谣言的开始。

这项实验的意义是积极的;实验本身是初步的,并不能说明防晒剂有害、有毒;实验条件非常极端,估计每个人在4天内用掉一斤防晒;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误读或夸大了实验的结论,造成了恐慌;防晒的收益大于风险,而且防晒不局限于使用防晒霜。

FDA要求防晒霜作为OTC管理,所以防晒剂得同时有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然而被批准的成分多年以来一直未更新,就那16个颠来倒去——而欧盟、日本、中国等地,有二十几个防晒成分可用。欧盟对防晒霜也是以OTC管理,但是修订更加及时,也更具有开放性;日本则分得更细,直接划分出了“医药部外品”这个类目,而且更新得很勤。

因此在这么多年间,新防晒成分不断涌现,而美国一直只能用老几样,比如阿伏苯宗、奥克立林,或者滞后别人十几年才用上“新”成分。

第一波被研究的防晒剂包括阿伏苯宗(Avobenzone),二苯酮-3(Oxybenzone),奥克立林(Octocrylene)和依莰舒(Ecamsule,即麦色滤SX)。这4种防晒剂都算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有效成分。

阿伏苯宗,是为数不多的UVA1化学防晒剂(尤其是FDA直到现在也没批准类似天来施这样的广谱防晒剂,美国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奥克立林是UVB防晒剂,同时可以稳定阿伏苯宗。麦色滤SX是欧莱雅的专利成分,UVA2的防晒剂。

其中真正应该被我们留意的是二苯酮-3,这个成分虽然对紫外线的覆盖比较广(UVA2和UVB),但因为有引起光诱导不良反应的风险,FDA是要求含有该成分的产品必须进行标注的。之前也有过一些学术研究,称二苯酮-3可能对发育有影响;它可能会造成珊瑚白化,因此某些海岛国家禁止浮潜时使用含二苯酮-3的防晒霜。

FDA这项实验,对于推进防晒剂的安全性研究是有意义的,但它的出发目的绝不是要否认这几大成分。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说,也无法证明它们就真的对身体有害。FDA这样解释:一种成分会被皮肤吸收、会进入身体,并不意味着这种成分不安全。

原论文说得很清楚,实验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的。我们来看一下,“极端”条件与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的“正常”情况,究竟有多大的偏差。用量极端:全身75%的面积都涂抹。

受试者穿着泳装,把裸露的地方全部都抹上。这基本上是做人体模具的玩法。正常人只有去海边才会这样操作,而且不是每个人都会严格这样操作。频次极端:每天涂抹4次。或许你觉得4次其实不算多,正常防晒霜还建议每两小时补一次呢。但是你结合上一条极端来想,抹成一个人体模具,这样的事情一天要做4次!持续时间极端:上面这样的事情连续干4天!按照一个正常体型的成年人,这4天在他身上抹了差不多一斤(甚至更多)的防晒霜。

如果一瓶防晒商品30g,这4天用光了十六七瓶防晒……好多人一年都用不完这个量吧。试验环境极端:你能想象吗,这个防晒霜试验是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封闭房间里完成的。7天时间,试验者见不到阳光,却要连续4天每天涂出4个=16个人体模具,还要被抽30管血……(给再多钱我也不去。)

首先,注意,“有害”“毒性”,其实都是媒体说的,实验论文真的没给出这个结论,JAMA的编辑点评也没说;FDA倒是痛快在官网上说了:在还没有任何后续实验的情况下,我们也不知道吸收这么多到底安不安全。文章中有一个阈值,0.5纳克/毫升。血液里如果检测到的物质含量超过这个浓度,就判定为“不安全”。然而,这并不是化妆品标准,而是经由FDA食品包装监管标准换算而来。

在没有化妆品涂抹标准之前,食品标准只能用作参考。

不防晒的风险,短期内是晒伤、晒黑、长色斑;长期来看,会导致光老化,还会加重青春痘、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最厉害的是,紫外线会增高多种皮肤癌风险(中国人皮肤癌的几率没有白人高,但也不算低,香港地区每10万人中有14.5人患非黑素瘤。)所以“防晒”这件事,收益可能很大。防晒,并不是一定要用防晒霜。

防晒有ABC原则,日常生活中是由易到难:Avoid:避开阳光,不在中午出门,走在阴凉处;Block:用衣物、帽子、墨镜、阳伞等挡住阳光;Cream:正确地使用防晒霜。但的确防晒霜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方便,隐形,不闷热。而且,3种方法可互为补充,提供无死角的保护。

目前来看,除了之前就发现的某些缺点,比如不稳定、容易引起过敏、容易染黄衣服、对环境有压力之外,FDA的新研究并没有确切地给出4种传统防晒剂的危害,风险应当还是小于收益的。因此建议大家,日常生活中不需要恐慌,该用防晒霜可以正常地用,最好能和其他防晒手段结合起来。

如果FDA将来真的证明它们有问题——至少从这个实验来看,停止使用后防晒剂在血浆中的浓度都下降了,可以被人体清除;而令人无奈的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逃不了不自觉地接触到奇怪的化学成分,连南极企鹅体内都有DEET呢。

UUID: b8882852-26f5-42ef-bba4-48bffba54a5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5-09_风传“美国最新研究证实防晒霜有害”,这是真的吗?丨热点.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