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辟。70年前的那个“今天”,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0年后的这个“今天”,国富民强、百业俱兴。共和国艰辛探索,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谱写了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回望70年,一个个历史瞬间让人心潮澎湃,一个个高光时刻足以彪炳史册。
为此,本刊记者集体采写“70年,70个瞬间”,作为共和国70年华诞的献礼。
1974年3月29日,陕西临潼县西杨村干旱缺水,一名叫杨志发的村民在距始皇陵东侧1500米处打井时,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兵马俑的陶片,把它称为“瓦盆爷”。当地自从明清以来就一直有类似的发现,但都没有引起重视。
如果继续这样,兵马俑还是像以前一样默默无闻,幸好后面几个人的出现,挽救了兵马俑的命运。来西杨村检查挖井情况的公社水管员房树民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当地文化馆的领导。文化馆专管文物的赵康民把瓦人和瓦人碎片运回文化馆,开始了两个月的修复工作。在这期间,一位回家探亲的名叫蔺安稳的记者看到修复后的“陶俑”十分震惊,当即写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于6月2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
文章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博物馆组成了专家组赶赴现场进行考察,随后组织了专门的考古队进行试探性发掘。最终确认,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代大型兵马俑坑。
在对秦兵马俑坑进行发掘时,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对它的保护。其中,颜色脱落问题最难攻克。当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环境便发生了变化,光照、空气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间“黯然失色”。
残存于兵马俑表面的彩绘突然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湿度的剧烈变化,很快便会发生卷曲、脱落。为了弥补兵马俑迅速退色这个遗憾,科学家经过多年艰苦攻关和科学研究,成功地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与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的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了加固,有效地保护了随后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的兵马俑保留色彩成为现实,也为中国众多陶质漆底彩绘文物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护。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军事史、科学史及艺术史都有巨大的价值。兵马俑是研究古代军事史的宝库。千百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史籍中摸索战国及秦代战争的过程,却从未得到有力的证实。
它的发现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指挥和排兵布阵的格局,为我们了解秦国及战国时期战争表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兵马俑坑内出土兵器约4万多件,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等,大多为青铜制造。这些兵器制造工艺精湛,剑的表面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具有防腐蚀抗锈的良好性能。这些都是冶金史上的奇迹,表明2000多年前中国的青铜制造工艺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兵马俑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过去人们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秦兵马俑的发现,说明秦朝时中国雕塑已经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它与古希腊、古罗马等的雕塑珍品东西辉映,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杰作。
除了兵马俑的发现,1949年以来,我国还有其他重大考古发现。如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的墓葬。
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和错金博山炉等罕见珍品得以重见天日。1971年,发现了震惊中外的马王堆汉墓。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画、帛书、漆器、竹简、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有一具历经2000多年、保存得栩栩如生的古尸。1973年,发现了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8年,湖北随县发现一个特大墓葬,这就是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墓中共出土随葬品万件以上。其中曾侯乙编钟是目前考古所见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打击类乐器。这是中国考古和音乐史上的空前大发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大量稀世珍宝,其中4枚佛指舍利及捧真身菩萨等文物举世无双。
1974年8月1日上午10时许,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大会在东北某造船厂举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在会上宣读了中央军委命令:现决定,将该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并授予军旗一面。首任核潜艇艇长杨玺接过猎猎舞动的军旗。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人民海军进入了核海军的行列。
核潜艇是潜艇中的一类,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来源设计的潜艇,其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一般是60~90天。由于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所以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打击力量,也是海基核力量的主要实现形式。1954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1957年,苏联的核潜艇下水。这对国家安全是严峻的挑战,但由于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很低,不具备马上研制核潜艇的能力。
1957年,由苏联“转让制造”的我国“03”型常规潜艇建成。1958年6月13日,我国第一个核反应堆达到正常运行水平。据此,中央军委主持科技工作的副主席聂荣臻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研制中国核潜艇(时称“原子潜艇”)的报告,并得到了中央批准。自此,一个高度机密的研制计划被提上了中央军委的议事日程。
当时,中央军委确定的目标是首先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然而,我国在研制核潜艇的初期阶段就遇上了种种阻力和障碍,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是苏联突然发难,拒绝援助,并进行技术封锁,之后甚至中断了技术援助。毛主席深知核潜艇对于一个濒海大国的战略作用,于1959年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激励国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核潜艇工程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不具备同时开展多个重大项目的条件。核潜艇被列为“暂缓”项目,正常的研究工作于1962年面临中断。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1963年,在国防部舰艇研究院内还是增设了潜艇核动力工程研究所,开展了潜艇核动力装置总体方案的论证以及设计工作;铀浓缩工厂取得了高浓缩铀合格产品,半年后生产出合格的核燃料元件;1964年,二机部成立反应堆工程研究所……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常规潜艇的仿制和自行研制获得成功,核潜艇研制的相关前期准备已比较充分,具备正式开展型号研制的基础和条件。排除干扰解决有无之后,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按部就班开展,核潜艇基地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兴建。1968年11月,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紧锣密鼓地开工了。1969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立。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1971年7月1日,我国首次在潜艇上实现核能发电。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航行试验成功,正式编入海军部队。
在研制鱼雷核潜艇的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论证研究工作。根据核潜艇及其武器装备进行海上试验的需要,我国还建造了鱼雷、水声和潜地导弹三个专用试验场,为核潜艇的研制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8月,第一代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完成了设备和总体定型。
1981年6月,海军第一个核潜艇基地主体工程竣工,1984年第二期工程开工。
1982年9月,海军第二座功率更大的长波发信台建成,改善了远洋水下潜艇的通信。1986年,“403”号核潜艇完成了连续90个昼夜的自持力考核训练航行……1988年是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中难忘的一年。这一年,鱼雷核潜艇进行了水下深潜试验、水下高速航行试验和大深度发射鱼雷试验。这一年,弹道导弹核潜艇圆满完成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结束了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全部试验任务。
也是在这一年,海军开始安排以提高第一代核潜艇装备安全可靠性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
由于核潜艇导弹舱装备了战略核武器,使核潜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隐蔽的核威慑与核反击力量,标志着中国海军的战略性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1990年,中国第一代的最后一艘鱼雷核潜艇下水。从此,我国加快了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如今,第二代核潜艇已经批量生产、批量服役,其设施更加完善、性能更加先进,海上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还有引人关注的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095型核潜艇,它被认为采用了中国在核潜艇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在095型核潜艇服役后,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开始建造新一代的096型战略核潜艇。所谓战略核潜艇,就是以装有核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核潜艇,也称弹道导弹核潜艇。
有分析认为,095型核潜艇和096型战略核潜艇将成为中国未来30年水下部队的核心力量。096型战略核潜艇也将使中国第一次具备可靠战略核反击的能力。2018年4月12日,我国海军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海海域举行阅兵。在此次阅兵中,我国海军新型战略核潜艇改进艇首次公开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