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好手,在线抓鱼

作者: 汪洋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9-05-07

本文详细描述了鸬鹚捕鱼的过程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鸬鹚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另一种被称为“鱼鹰”的鸟类——鹗,并比较了两者在捕鱼方式上的不同。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如今,用鸬鹚捕鱼早已成为过去式,渔民们转而使用现代化的高效工具。只有一些景区,还能看到渔民带着鸬鹚捕鱼的场景,以表演成分居多。

在分类学上,鸬鹚属于鹈形目,这个家族的“老大哥”鹈鹕知名度可是相当高。和鹈鹕长嘴下挂着的大皮口袋类似,鸬鹚的喉部也有一个皮囊,不过相对要小一些。这个家族的成员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脚都为“全蹼足”,四个脚趾之间均有蹼相连,这能给它们水下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推进力。

鸬鹚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足迹遍及全球,只要有足够大的水面和足够多的鱼,在合适的季节里,基本都能看到鸬鹚的身影。全世界的鸬鹚有约40种,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普通鸬鹚,渔民养来捕鱼的,就是由野生的普通鸬鹚驯化而来。

鸬鹚嘴尖的弯钩,让它看起来有些像鹰,因此鸬鹚也常被称为“鱼鹰”。这个钩对捕鱼至关重要,通常鱼只要被它叼住,就会受伤流血。即便趁鸬鹚不留神逃脱了,鱼也会因流血受伤而大大影响速度,很难逃脱鸬鹚接下来的二次追捕。

由于鸬鹚极善捉鱼,又比较容易驯化,至少在两千年前就被人们饲养训练来捕鱼。虽然我们现在看不见古人用鸬鹚来捕鱼了,但在古诗词里也能找到诗人对鸬鹚的描述,其中李白的《襄阳歌》里有一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里面提到了鸬鹚,不过不是说它捕鱼,而是提到一个像鸬鹚造型的勺子。

鸬鹚是怎么帮渔民捕鱼的呢?训练有素的鸬鹚一下水便纷纷忙碌起来,不停潜入水中。它们捉到小点的鱼,就会暂时存放在喉部的皮囊内,然后尽快再次潜到水下继续工作。如果要捕捉的鱼很大,常会出现多只鸬鹚同捕一鱼的情况。

野生鸬鹚在繁殖前期,便会组成稳定的夫妻对,共同筑巢。大群鸬鹚会选择在高树或崖壁岩石上,集体安家建巢,各家之间彼此相距甚近。产卵后,鸬鹚夫妻会轮流孵蛋,将近一个月后雏鸟才出世。

鸬鹚的雏鸟属于晚成鸟,出生时,完全没有成年鸬鹚的雄健身姿和油亮羽毛,浑身漆黑,喉囊很明显,整体看上去像鸟类远古的亲戚——恐龙。每当亲鸟觅食归来,雏鸟会将头伸进亲鸟的喉囊内,取食半消化的鱼。2个月后,雏鸟的个头样貌长得已经与成鸟很相似了,开始离巢,跟随父母到水中觅食。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它们还属于“亚成鸟”,通常要到3年后才性成熟,开始组建家庭,过上成年鸬鹚的社会生活。

除了鸬鹚,还有一种鸟也常被称为“鱼鹰”,不过,它确实是一种捕鱼为生的鹰,名字叫“鹗”。鹗喜欢在高空翱翔俯视水面,锁定水下的鱼后,收拢翅膀俯冲而下,然后伸出爪子冲入水中。接下来就是在水面上下,展开一通疯狂地振翅运动——它无法像鸬鹚一样凫水,无论是否抓到鱼,都要尽快让自己脱离水面回到空中。

UUID: 1beb0853-f8fb-478d-ad24-07eb75eb0bd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5-07_潜水好手,在线抓鱼.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