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作者: 顾有容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4-27

本文探讨了枇杷与琵琶的历史渊源,以及枇杷作为水果和植物的文化意义,从历史典故到现代栽培品种的介绍,展现了枇杷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

“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事物。

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时传入中土。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以琴身木质,从木而作“枇杷”。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确定下来,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字形迥异,用于书面时不易混淆,但相同的读音偶尔还是会造成误会。

无独有偶,枇杷的英文名Loquat也来自一场误会,它是粤语“卢橘”的音译,而卢橘成为枇杷的别名,皆因东坡居士读书不求甚解。上面那首诗写出来以后,朋友问他:“卢橘何物?”对曰:“枇杷是矣。”又问:“何以验之?”对曰:“事见相如赋。”这里说的是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面说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这段话罗列了若干种果木,枇杷没有必要出现两次,因此卢橘显然是另一种水果。

枇杷属于蔷薇科枇杷属,这个属有二十多种,一半以上在中国。除了栽培的枇杷和两个野生近缘种分布于温带地区,其他都分布于热带。其实栽培枇杷的很多形态特征也暗示着它的热带起源身份,比如说经冬不凋的常绿阔叶,以及冬季开花次年果熟的节律。

春夏相交时节,枇杷成熟了。作为蔷薇科苹果族(以前的苹果亚科)的一员,枇杷的果实也是梨果,一种由花萼和果皮合生发育而成的假果。我们吃的枇杷“果肉”,实则是肉质化的花萼。枇杷的一枚果实里有一到五枚种子,子叶中含有大量的氰化物,可以用来毒杀昆虫。这剂量对人来说似乎并不致命,但最好还是别吃。

全世界的栽培枇杷有八百多个品种,中国有两百多个。

按照“果肉”的颜色和质地不同,这些品种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品系:白沙和红沙。白沙品种果皮浅黄,果肉黄白,脆嫩多汁,适于鲜食,可惜不耐贮藏和长途运输,只能在产地附近吃到;红沙品种果肉大多较紧实,果汁适中,风味浓郁或偏酸,鲜食或加工均可。北方能买到的枇杷基本都是耐贮藏运输的红沙品种,而且采摘时往往没有彻底成熟,味道失之寡淡。想吃好枇杷,还是得去江浙的产区寻觅白沙品种。

枇杷是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极为常见的符号,常以金黄色的果实表达繁盛辉煌的意向;但因为叶色墨绿、树荫浓重,以植株形态出现时则时常带有阴郁的气息,尤其是还有这样令人动容的句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的亡妻自有人悼念,薛涛却是孤独终老。她的墓就在川大隔壁的望江公园,如今已是人声鼎沸竹战不已的去处,简直唐突佳人。

我曾在此流连,然则去蓉日久,不但不记得这墓旁有没有种枇杷树,简直连龙泉驿的枇杷什么味道都忘了,一叹。

UUID: 5cfd08de-6480-40fb-8a94-601e45e9975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4-27_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