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餐厅,后厨正在制作每天最叫座的鱼头泡饼;在重庆的苍蝇小馆,淋上热油的水煮鱼即将被端上桌;在妈妈的手里,刺少新鲜的鱼被制作成营养丰富的美味,送入孩子的口中;在减肥人士的冰箱中,三文鱼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被享用……越来越多的人吃鱼,但气候变化正在减少海洋中可食用鱼类的数量。吃鱼,对世界各地的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意义,无论是吃口味,还是吃健康,鱼总是离不开人类的餐桌。
但随着海水变暖,鱼在海洋中的生活举步维艰,海洋感受到的热浪就像陆地一样,而水下的生物正努力在热浪中生存下来。2018年,世界海洋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5亿颗广岛原子弹释放的能量。这会对海洋产生什么后果?海水会不会被煮沸?鉴于海洋有容乃大的体量,所以热量投入海水中,煮沸倒是不至于,但是让海洋发发“高烧”还是有可能的。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海水温度的记录在不断被刷新。
2015年超越了2014年,2016年碾压了2015年……全球变暖的后浪一次次的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2018年也“意料之中”地“拍死”了2017年,成为自20世纪50年代有记录以来海洋变暖最严重的一年。为了精确测算海洋温度的变化,自本世纪初以来,国际上实施了“Argo”计划,在全球海域布设观测网。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40个国家在全球海域布放了近14000个Argo的浮标来监测海洋温度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Argo”海洋观测系统中的近4000个漂浮的海洋机器人来收集海洋热含量变化的数据。
这些机器人会自动下潜至1000米水深,随着洋流漂移数天后,再次下潜1000米,最后在抵达2000米深度后慢慢上升,并在上升回到海洋表面的过程中利用自身携带的电子传感器,逐层测量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数据。气候变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例如海洋酸化让大片的珊瑚礁白化,但是缺氧是当今海洋动物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毕竟,想要活着,它们都必须呼吸!
“温火”不断炖煮海洋,海水温度一点点升高,氧气一点点被挤跑。就像碳酸饮料中溶解的气体,随着温度上升,饮料中的气体逐渐消失,清爽的口感不在,只剩下温热的糖水之味。在过去50年里,一些热带地区的氧气水平惊人地下降了40%,其他地区的下降幅度较小,全球平均降幅为2%。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回顾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全球鱼类资源发生的变化,发现在过去的80年里,鱼类资源损失了4.1%,即14亿吨。
研究人员调查了分布在38个海洋区域的235个鱼类和贝类种群从1930年到2010年的变化。平均而言,地球表面的海洋温度在这段时间内上升了大约0.5℃。被评估种群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下降了4.1%,其中5个生态区遭受了15 - 35%的损失。过度捕捞加剧了这种下降。捕鱼量巨大的日本海,可持续捕鱼量的下降高达35%。
在被研究的鱼类和贝类种群中,约有8%的鱼类和贝类种群由于海洋变暖而遭受损失,其中大西洋东北部的鱼类(如鳕鱼)急剧下降了34%。位于食物链底部的浮游动物对海水溶氧量非常敏感,即使是非常微小量的氧气下降,也会对浮游动物聚集在水体中的位置产生影响。它们可能会游到更深、更冷、含更多氧气的水域里。浮游生物对海水溶解氧非常敏感。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往深处走的路往往是行不通的。
在缺氧的海洋中,某些海洋生物的视觉和听觉等基本感官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即使是微小的氧气下降也会损害一些浮游动物的视力。许多种类的浮游动物依靠视觉线索每天早上沿着水柱向下移动,以躲避捕食者,所以“失明”可能会阻碍它们捕捉这些光线线索的能力。
因此在更深的水域,浮游动物会面临更多的捕食者——包括鱼类、鱿鱼和鲸鱼——它们要么以浮游动物为食,要么吃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所以说海水温度上升后,浮游动物的应对方式将对食物链产生影响,它们的选择会把水搅“混”,打乱海洋王国的秩序。
目前,全球约有32亿人依赖海鲜作为蛋白质来源,吃鱼的人越来越多,可供食用的鱼却可能越来越少。所以,控制海水升温已经刻不容缓,否则,那些美味可口的鱼类真的有可能从我们的菜单中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