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最甜的蜜,做最熊的崽

作者: 天冬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4-23

本文讲述了地黄的历史、药用价值、食用方法以及与毛地黄的区别,展现了地黄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好几年前,有个住在吉林的朋友,让我帮她找一点植物种子。“想种地黄啊!”“种地黄干嘛?不到处都是嘛!”“那是在北京!我们这就没有地黄!”于是我给她收集了种子,她顺利栽种成功。第一年种子播下,长出了基生叶;第二年春天,开了花。我和她说,倒退九百多年,千里讨地黄这种事,也有人干过。地黄。图片:天冬

岭南龙川县的县令翟东玉,忽而收到一封书信。

信上说,岭南诸县,唯独兴宁县令的药圃中栽有地黄,若能请翟县令相助,帮忙搭个话,赠以这种草药,定当不胜感激云云。署名可了不得,正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遭受贬黜的苏东坡谪居岭南,在信中说写道:“草药之中,最具滋养之效者,莫过于地黄。老马食之,可以化为力壮的马驹,白居易有诗‘与君啖老马,可使照地光’,所言即此。我今血气衰竭,一如老马,愿以地黄为食。”苏轼像。图片:赵孟頫(元)

古人早就知道地黄的根茎具有滋养之效,《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时检验地黄是否为良品,须将采集来的根茎浸泡在水中:漂浮在水面者为“天黄”,轻浮空虚,其性最劣;沉于水底者为“地黄”,饱满厚重,药效最佳;半浮半沉者为“人黄”,勉强可用而已。因为这种检验方法,地黄又有别名“芐”,取“草药之下沉者”的含义,不过在这里并不读作xià,而是读作hù。

至于地黄之名中“黄”字的由来,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地黄最宜生于黄土地中;一说地黄根茎为黄色;更有说法称,地黄是古时用来作为黄色染料的植物。地黄花冠筒外布满了柔毛。图片:龙鳞 / wikimedia

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嘬地黄,是会被耻笑的。找一朵刚好开到一半的花,既不要初开,也不要破败,把花冠揪下来,去嘬“花屁股”。滋溜滋溜,甜的。

清代吴其濬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小儿摘花食之,诧曰蜜罐。”所以嘬地黄的优良传统已经延续了上百年了,地黄在民间也有“蜜糖罐”、“蜜罐棵”、“甜酒棵”等别名。

不过,我要特别说一下“婆婆奶”——地黄花未绽时,花蕾形如动物乳房,所以就……别想岔了,不是说花蕾下垂耷拉,让人联想到老婆婆,而是古时植物命名,有种习惯是将民间常见的种类,冠以“婆婆”的前缀,再加上一个字来代表形态,比如蒲公英叫婆婆丁,是说它的花没有张开时,像根丁(钉)子。想歪了的人都面壁去!图片:阿橋 HQ / flickr

地黄花没那么多花蜜存货,不会早早就把蜜备好,也不会一直不停地分泌花蜜。

传粉昆虫不太懂这个,所以它们会乱钻一气,没蜜,那就换一朵花,有蜜,那就多待一会儿。地黄要的就是这种态度。地黄单独一朵花从开放到衰败,通常经历五到七天。开花第一天,花粉活性中等;第二天,花粉活性最高;第三天,花粉活性降低了不少,柱头开始具有可授性;第四天,花粉活性迅速降低,柱头可授性增强;直到花彻底开败,柱头的可授性一直都保持相当的强度。

早期花粉活性较高,后期柱头可授性高,是地黄为了防止自花授粉,尽量满足异花授粉而形成的机制。地黄花,注意此时它的花冠裂片平展,还未反卷。图片:天冬

有个朋友向我抱怨过这事。我说,毛地黄又叫洋地黄,原产欧洲,不如你舍弃毛地黄这名字,叫它洋地黄,就不会混淆了。洋地黄(毛地黄)在中国挺常见,当作观赏花卉栽培,而且在台湾等省区还逸生到了野外。这两种植物,名字虽然相近,样子却差了很多:地黄植株较矮,花序上花朵不多,而洋地黄高可超过一米,一串花序明显多花而密集——不用看有没有毛,就能将它们区分开。没毛的洋地黄(毛地黄)。图片:天冬

狐地黄虽是低矮草本植物,亲缘关系却和毛地黄极近。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原产于欧洲中部、南部的小野花,它的生境和中国的地黄十分相似,都喜爱在石缝中生长。狐地黄被当作岩生植物栽培观赏,并且逸生到欧洲其他地区,在石砌的城墙、桥墩上盛开。而地黄则爬上皇城,在故宫城墙的墙缝里,或者大殿的瓦片之间,我行我素。石缝间的狐地黄。图片:天冬

UUID: f898c062-b1fc-42b5-a289-6c75d578aef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4-23_嘬最甜的蜜,做最熊的崽.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