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古称稷、粟,脱壳后称小米,它是华夏先民独立培育的粮食作物,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古人奉为“百谷之长”;它还与信仰中的社神合称“社稷”,用以指代国家。雨,特别是春雨,是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的稀缺之物,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古人把“谷”“雨”这两个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取意于“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语——谷雨。它在被用来标识节气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人年景丰稔的希冀。
在陕西省白水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猎人辨识动物足迹的启发,耗时三载,创造了汉字。天帝为之感动,降谷粒以济苍生。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境内,把天降谷粒的日子定为谷雨节。
每年谷雨,当地民众都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位“造字圣人”,并一直沿续至今。“仓颉造字,而天雨粟”,毕竟是古人神话式的叙事。按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说法:谷雨时节土膏(土地中的养分)脉动,正是播种谷物的时节,因此得名“谷雨”。对于传统农业而言,雨是谷得以生长的重要条件,“谷得雨而生”“雨生百谷”;有雨与否甚至决定年岁的丰歉,“盖有雨则岁丰,无雨则岁歉”。谷的生长需要雨,这是“谷雨”得名的主因。
从物候上来看,谷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即初候水中开始出现浮萍,萍又称漂,也即浮萍,因为与水相平,得名“萍”;二候鸣鸠拂其羽,5天之后,布谷鸟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鸣鸠也即斑鸠,俗谓布谷鸟;三候戴胜降于桑,再过5天,戴胜鸟降落在桑树之上,戴胜是一种有花状羽冠、嘴形细长的鸟,俗称臭姑鸪。
谷雨时节是我国南北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南方,茶农采制“谷雨茶”,蚕家忙于收蚕;在北方,农民种植棉花,也种瓜点豆。谷雨茶是谷雨时采制的春茶,又称“二春茶”。因历冬经春,谷雨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怡人,是茶叶中的佳品。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俗语也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据说,真正的谷雨茶有使人起死回生之妙。每逢谷雨时节,人们竞相上山采茶。
谷雨时节也是蚕家收蚕的重要时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谷雨时节,蚕蚁出齐了,蚕妇要悉心照料,不能旁涉他事,以免影响养蚕。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谷雨时节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是春季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节期。在河北,此时播种棉花,也种瓜点豆。在江西,此时是水稻插秧的时节:“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
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
谷雨时节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比如流传于全国多地的“谷雨禁蝎”。禁蝎手段也不一样:或用朱砂书禁蝎符咒,或用红纸剪公鸡啄蝎图样,贴于墙壁或窗户之上。谷雨还是山东荣城沿海渔民祭海的日子。当地有“谷雨百鱼近岸”之说,此时是下海捕鱼的好时节。为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祭祀海神娘娘。渔民们在海滩上摆上猪、鸡、鱼等供品,点上香烛,施放鞭炮,向海神娘娘敬酒献祭。
谷雨一过,渔民就要扬帆出海了。因此,谷雨节也是当地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
谷雨还有赏牡丹、吃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节,也是香椿新芽初绽的时节,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和“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此时人们赏牡丹、食香椿,均是为了留住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