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表示,支持必须来自真正的理解。半年前,我在写论文的时候,突然情绪崩溃了。我受不了自己一直学不会数据可视化软件Cytoscape,而且我还收到了导师对我论文某章初稿的修改意见——不是很理想。我的承受能力不怎么样,这种挫败感给了我巨大的压力,泪水夺眶而出。
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在学习期间非常需要支持和理解。从读博的那一刻起,我周围的人就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知道读博意味着什么的人,另一类是对此毫无概念的人。即使是三年之后,仍有朋友惊讶于我把博士当作全职工作在做,也不理解我一周怎么要去这么多会议,这与他们脑中跟着课表和学期计划走的“学生”生涯不太一样。
我认为读博是一件常常被误解的事情,而这一切问题都出在学术圈本身。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过度美化这段经历的嫌疑。我们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热爱的领域,我们对自己的研究、出色的研究成果以及到全球各地分享它们的机会充满热情。但是,我们几乎从来不谈那些黯淡的时刻。
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是否真的理解学习、加工新想法和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践需要多大的毅力?他们是否知道我们可能花了好几周的时间准备第一次实验,小心翼翼地在几天之内做完,又花了更长的时间等待结果,最后发现不过一场空?他们是否理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失败的代价,加上身边“唯论文论”的风气,带来的是各种压力、失望、沮丧和自我怀疑?
作为一名博士在读生,我在研究生阶段倾注的时间和精力超过此前所有。不要提醒我什么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这的确很重要),但读博就是我的生活。对于博士生来说,我们的工作已经与我们的自我价值密不可分了,我们很难接受失败。我们需要坚强,但是,在我们锻炼自己学术抗打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朋友和家人能明白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是普通的“工作”压力,并且在我们需要支持的时候施以援手。
因此,我们要让周围的人知道我们也有低潮期,并且要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需求。博士生们,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不妨再大声一点。所以,我要向朋友和家人提出以下几点小小的要求:理解读博不易。我们不是“真的聪明”,我们是真的很努力。有多少高潮就有多少低谷。我们的个人价值与我们的工作紧密交织,如果工作出了问题,我们会感到天都要塌了。
提醒我们那不是世界末日;提醒我们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提醒我们此刻的挣扎只是科研过程的一部分;提醒我们我们还是学生。
在我们对实验方法摸不着头脑,对数据分析无从下手的时候鼓励我们,帮助我们克服自我怀疑,因为我们经常会忘记自己曾是因为能力出色才被选上的。请不要问我们什么时候毕业,毕业了以后会干什么——我们可能还没想好,而且想多了只会让我们更害怕。等有眉目了我们自然会说。一切都是未知数;你不妨告诉我们,无论结果怎样,你都会在我们身边。
我回到书桌前,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她问我什么事让我压力这么大。
我吸了一口气,大声吼道:“所有事!”其实那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烦心事,只是那一瞬间,整个博士生涯好像压缩成了一根稻草,彻底击垮了我。我们不知道下一次实验能不能成功,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完成,也不知道我们的下一篇论文会不会被拒,更不知道所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有没有一份固定工作在终点等我们。有些日子里,我们的抗打击能力会波动,那些弥漫在周围的压力会一下子冲垮我们。
在我们感到脆弱的日子里,就和所有行业的人都会经历的一样,我们需要我们爱的人理解体谅,提醒我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