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位于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圣母院标志性塔尖倒塌,木质屋顶烧毁,在消防员的扑救下保住了主体结构,大多数珍贵艺术品被救出。幸运的是,去年11月去世的瓦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Andrew Tallon,在其生前便完成了对巴黎圣母院的数字化扫描工作,保存了各个角度的建筑全景、3D和细节图片,消逝的巴黎圣母院将在数字世界里永存。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电视讲话中称,“我们将共同重建这座大教堂,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将做到这一点,从明天开始,我们将发起一个全国性的募捐活动,它还会延伸到我们的国界之外。”烧毁的巴黎圣母院,能否按照数字化的3D模型完全复原?这场大火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有什么提醒?《知识分子》连线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教授,聚焦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
2017年,李志荣团队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运用3D打印技术对云冈石窟第3窟进行了1:1复制,该项目是世界上首次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文物复制工程,标志着中国大型石质文物的数字化全息高保真记录已达到复原水平。2018年,该团队又对云冈第12窟进行了积木式复制,能够实现大体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复制品快速转移和组装。
李志荣教授表示,文物本身不能用任何方式复制,损失了就是损失了,那些珍宝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任何的文物都不可复制,假如你能复制它的样子,也不能复制它曾经经历的时间,它是被不同时代的人创造并且维护到今天的,这些时间的层叠,是任何的现代方式都不能复制的。
现代技术可以做的就是对信息的抢救。
比如巴黎圣母院,要记录到其建筑布局、建筑结构、装饰细部,它的玫瑰窗,它内里的陈设和宝藏等等,现代科技可以将文物的信息完备地记录下来。现代科技可以将它的“形色”信息原真记录,如果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能知道它在辉煌时期的模样,就能知道它有哪些珍贵的文物。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家一定要把采集文物信息当做急迫的任务去落实,运用科学技术一件件采集到它所有的细节,达到文物数据被全息记录的程度。
李志荣教授的工作核心是为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建立档案,用最新科技采集和记录文物全息信息,为它们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他们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结合的方法,通过激光扫描或拍摄,采集文物的图像数据,然后用特定的算法重建文物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还原并记录文物的形、色信息。通俗一点说就是文物数字化,把文物的全部信息从它的实物世界变成0101的数字,保存在虚拟世界里。
李志荣教授解释,本质上,文物不可复制,所以强调本体保护第一。但是我们记录文物却可以呈现为各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文物之美和它携带的历史信息,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文物“活起来”的含义,3D打印就是呈现文物原真信息的当代探索。我们希望用精准的方式来记录文物,但到底精准到什么程度?我们当然期望无限接近原真。云冈3D复制的成功表明,我们的文物数字化记录达到了可复原的水平。
如果你能完全的复制打印出来,就说明你的信息采集可以无限的接近文物的原真状态。
李志荣教授和团队复制云冈石窟的原因是,中国有众多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建筑、石窟寺等,以前如果青岛的人要去看云冈石窟,一定要到山西,但是团队把云冈第3窟西后室复制在了青岛,不可移动的文物“移动”了起来。云冈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还完成了云冈12窟的复制,它是可以拆装的,打印好了以后,可以移动到世界各地去巡展。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各种各样的路径,其中,“让不可移动的文物移动起来,让不能出国的出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就是团队探索3D打印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