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痒的滋味,那种感觉能让人发疯。但如果你是中国科学院的孙衍刚,痒则会引导你探索大脑如何告知你是时候挠痒痒的:“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推动挠痒周期的大脑机制。”
瘙痒可能由多种刺激引起,从过敏反应和粗糙表面摩擦,到蚊虫叮咬、皮肤病、感染或药物,通常的应对方法就是抓挠。但这样的痒-挠循环如果一直持续不消减,则可能对皮肤组织带来真正的损伤,例如当你抓破自己的时候。
孙衍刚还指出:“现在仍缺乏慢行瘙痒的有效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瘙痒的神经机制了解有限。”在过去的10年中,关于瘙痒信号如何从皮肤传递到脊髓,科学家已经有了很多了解。“相比之下,我们对大脑中瘙痒信息的处理,以及大脑对瘙痒处理的动态调节知之甚少。”
孙衍刚和同事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一个已知参与处理与疼痛紧密相关的感觉的大脑区域。他们首先将小鼠置于含有组胺(histamine)或抗疟药氯喹(chloroquine)的环境中,这两种药物都会引发抓挠。并且,他们发现这种诱导瘙痒的处理激活了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的一组特定神经元:这组神经元能产生被称作Tac1的神经化学物质。
当研究人员去除掉这组神经元时,抓挠有了显著的减少。即使在没有化学刺激的情况下,当他们激活神经元时,抓挠举动也会恢复。因此,孙衍刚认为这些表达Tac1的神经元是大脑中的痒神经元,刺激这些神经元会使动物发痒并产生抓挠的举动。他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大脑中的这些痒神经元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重要治疗目标,来打破与慢性瘙痒相关的恶性瘙痒周期。
”对于许多难以忍受瘙痒的人来说,这或许会是一个很大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