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技早头条来得有些迟,因为今天早上我们关注了航天界的大事件: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成功进行首次商业发射,将沙特阿拉伯通讯卫星Arabsat 6A送往地球同步轨道,并首次完成三枚一级火箭全部成功回收的壮举。
就在猎鹰重型火箭发射前3小时,航天领域的另一项任务同样引人关注。以色列的Beresheet月球探测器试图在月球实现软着陆,但不幸坠毁在月球表面,此次探月行动也宣告失败。Beresheet是以色列非营利航天组织SpaceIL建造的月球探测器,于2月21日发射升空。这样,目前实现探测器登月的国家仍然只有前苏联、美国和中国。
双中子星合并后会产生什么?天文界并没有定论。双中子星合并如果产生大质量毫秒磁星,磁星会源源不断的释放出高能量电磁辐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永泉团队发现了高能量电磁辐射的暂现源,观测到了磁星独特的X射线辐射余晖以及所属星系的特征性质,通过推论确定了这次双中子星合并的最终产物——“天文界的万磁王”,大质量毫秒磁星。这项发现有力限制了中子星物态方程与磁场强度等基本物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科学》上发文,跟踪评估了在国际空间站飞行近一年的宇航员Scott Kelly,及他留在地面上的同卵双胞胎兄弟的多组学、分子、生理和行为学变化,这是首次针对太空飞行对人体影响的全面研究。该研究探索了人体如何适应太空飞行环境带来的多项变化,包括微重力、辐射、昼夜节律紊乱、二氧化碳升高、与朋友和家人的隔离以及饮食限制。
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脂质分子,该分子存在亲水端和疏水端,当其与一定比例的水混合时,脂质分子会自组装成膜结构,就像天然的脂质分子一样。这种结构会形成比纳米直径更小,仅能容纳几个水分子的微小管道,此时水分子无法形成稳定有序的排列,冰晶便无法形成。该研究将有望为冷冻电镜等低温技术下的样品结构稳定提供保障。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中,来自波兰和美国的科学家首次在小鼠模型中揭示了AMPA受体在自然状态结构。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相比于以往的X射线晶体学方法,这一新技术只需要少量分子就可以在真正的自然状态下观察单个受体的细节,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家辨别AMPA受体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紊乱和相关疾病背后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