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出2019年最有价值和最受期待的照片,那么非下面这张照片莫属。这是5500万光年外的大质量星系M87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黑洞阴影照片,也是人类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它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从强引力场的角度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这张照片于2017年4月拍摄,2年后才“冲洗”出来。2019年4月10日由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合作组织协调召开全球六地联合发布。
看不见的黑洞 如何证明它存在?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将引力视为时空扭曲的效应。他的方程预言,一个小而重的物体能隐藏在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之内,在视界内,其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这个物体就是黑洞。几乎所有的星系中心都存在黑洞,在那里它们可以成长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万或者数十亿倍。
在这次拍照前,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证据可以表明黑洞存在:恒星、气体的运动透露了黑洞的踪迹。
黑洞有强引力,对周围的恒星、气体会产生影响,可以通过观测这种影响来确认黑洞的存在。根据黑洞吸积物质(科学家们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吃东西”)发出的光来判断黑洞的存在。在黑洞强引力的作用下,周围的气体就会向黑洞下落,在距离黑洞几倍到几万倍事件视界的地方形成一个发光的腰带——吸积盘。通过看到黑洞成长的过程“看”见黑洞。
LIGO探测的五次引力波都对应了恒星级质量黑洞的并合事件,见证了更小的黑洞借助并合成长为更大黑洞的过程。这类引力波的发现,也是我们推断黑洞存在的证据之一。
以上都是间接的证据,而要想直接“看”到黑洞,天文学家希望拍到类似的照片:广义相对论预言,因为黑洞的存在,周围时空弯曲,气体被吸引下落。气体下落至黑洞的过程中,引力能转化为光和热,因此气体被加热至数十亿度。黑洞就像沉浸在一片类似发光气体的明亮区域内,事件视界看起来就像阴影,阴影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如新月状的光环。
给黑洞拍照,有三个科学意义:对黑洞阴影的成像将能提供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黑洞是具有强引力的,给黑洞拍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强引力场下验证广义相对论,看看观测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言一致。有助于理解黑洞是如何吃东西的。有助于理解黑洞喷流的产生和方向。
理论预言,受黑洞强引力场的影响,黑洞吸积或喷流产生的辐射光被黑洞弯曲,使得天空平面(与视线方向垂直的面)被黑洞“视边界”(apparent boundary)的圆环一分为二:在视边界圆环以内的光子,只要在视界面以外,就能逃离黑洞,但受到很强的引力红移效应,亮度低;而视边界圆环以外的光子,能绕着黑洞绕转多圈,积累的亮度足够高。
从视觉上看,视边界内侧的亮度明显更弱,看起来就像一个圆形的阴影,外面包围着一个明亮的光环。故此也得名黑洞 “阴影”(black hole shadow)。这个阴影有多大呢?史瓦西黑洞的阴影直径是视界直径的5.2倍;如果黑洞转得快,阴影直径也有约4.6倍视界半径。如此看来,黑洞视边界的尺寸主要与黑洞质量有关系,而与黑洞的自转关系不大。
为了捕获第一张黑洞图像,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里,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们联合了其他机构的同行们,让全球8个天文台同时对银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M87星系中的黑洞M87*展开亚毫米波段观测,这些望远镜统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
给黑洞拍照难不难?肯定难。不然我们不会到今天才拍出第一张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有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黑洞阴影的“小”、技术要求极高的观测波段、复杂的数据处理。而面对这些难点,天文学家们发挥智慧,拿出了不少应对的妙招。
解决黑洞阴影的“小”,需要两个靠谱选择:选择哪些黑洞当拍照模特黑洞阴影实际看起来的大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实际的大小、黑洞到地球的距离。而黑洞阴影的实际大小与黑洞的质量有关,黑洞质量越大,黑洞阴影越大;再综合距离因素,你会发现选择临近的超大质量黑洞是个明智之选。银河系中心的黑洞Sgr A*和星系M87的中心黑洞便是两个好模特。
拍摄黑洞照片所用到的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本领很重要,这也是描述望远镜实力的两大要素。灵敏度强调探测微弱射电源的能力;而分辨本领反映了区分天球上两个靠得很近的射电点源的能力,用刚刚能分辨的两点间张角theta来表示,theta与观测波长和望远镜口径有关,theta越小,表示分辨本领越高。两者均对射电望远镜的口径提出了要求,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其灵敏度越高,分辨本领越高。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技术解决了射电望远镜实现高分辨本领的难题。所谓VLBI技术,就是当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同时观测来自同一天体的射电波,根据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准,将天体的射电波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这两个记录一起送入处理机进行相关处理,最终分析获取该天体的射电辐射强度和位置。
在这次拍摄黑洞照片的过程中,多台设备同时观测和记录,然后将数据汇总到一起分析。2017年4月份的观测中,8个台站在5天观测期间共记录约3500 TB的数据(1TB等于1024GB,相当于500小时的高清电影)。因为数据量庞大得不可能靠网络传递,所以EHT用硬盘来纪录每个望远镜的原始观测数据,再把硬盘寄回数据处理中心。
全球项目中的中国贡献:我国科学家长期关注高分辨率黑洞观测和黑洞物理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在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形成之前,就已开展了多方面具有国际显示度的相关工作。在此次EHT合作中,我国科学家在早期EHT国际合作的推动、EHT望远镜观测时间的申请、夏威夷JCMT望远镜的观测、后期的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做出了中国贡献。
今天只是起点,未来将看到更多精彩:参与此次EHT观测的上海天文台专家一致表示,对M87*黑洞的顺利成像绝不是EHT的终点站。一方面,对于M87*的观测结果分析还能更加深入,从而获得黑洞周围的磁场性质,对理解黑洞周围的物质吸积及喷流形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大家翘首以待的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照片也要出炉了。
总之,人类既然已经拍到第一张黑洞照片,那黑洞成像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