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万物的歌咏

作者: 王心玥

来源: Pixabay.com

发布日期: 2019-04-10

本文探讨了人类如何感知时间以及影响时间感知的因素,包括情绪、记忆、多巴胺等生物因素,以及音乐、恐惧等外界因素。文章还介绍了大脑中可能存在的两种时间机制假说:振荡器模型和节律器模型,并讨论了这些机制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是万物的歌咏

夏日的海边,潮水涨落,海风咸腥,波浪翻涌,暖阳普照。人类对这一切的察觉,都要依靠五官接收信息并传至大脑处理。然而,对时间的感知却是一个例外,因为人类并没有直接测量时间的感官工具。但在你我的人生体验里,时间的忽快忽慢却异常真切地存在着。我们究竟是如何感受到时间的?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又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回忆里的童年总是过得十分缓慢,长大后的年岁却总是白驹过隙?幸福快乐的时候,时间好像很短;痛苦难过的时候,时间又变得漫长。事实上,我们对时间的感知的确与情绪和记忆有关。学界经常研究的一个例子是在极端恐惧的情绪下“变慢”的时间流速,比如车祸瞬间、高空跳伞、海啸来临,在许多亲历者的叙述中犹如电影的慢动作镜头。

然而,我们人类并没有直接感知时间的功能,那时间知觉到底是哪儿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依赖所有感官输入。我们听到、见到、触摸到的一切,构成了有节奏的外界事件。这些事件,就是时间从我们身上流淌过去的痕迹和见证。虽然每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知参差不一,认知心理学家仍然发现了一些影响时间感知的普遍规律。那么,我们到底是依赖什么样的机制感受时间呢?

两种时间机制假说:振荡器模型和节律器模型。

振荡器模型想象你对时间的感知完全取决于你的注意力。而注意力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在默认条件下,通过一道窄门被规律地释放出来。在某些刺激譬如节拍强劲的音乐下,“释放”这一动作会迅速和外界节奏同步。一定时间里,注意力的“震荡”越多,我们主观感受到的时间也就越长。节律器模型时间被规律地切分成小单元并计入“总数”中,不过,时间越长,节律器的偏差就按照韦伯分数有规律地增长。

随着脑电和功能性核磁造影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大脑通过大规模神经元网络活动实现时间知觉这一功能。其中,较短时间(低于一秒钟)的数据处理通常在较为低级的潜意识感官层面发生,而一秒钟以上的时间感知则需要认知层面的大脑复杂功能参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能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正如我们并不主动去控制呼吸一样。

时间感知的生物基础的发现与精神疾病息息相关。

为人熟知的多巴胺,也就是和快乐感相关的神经递质,是与时间知觉变化相关的重要调控信号之一。举例来说,帕金森症患者由于基底核功能受损,释放多巴胺物质的神经元减少,不仅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还常出现无法正确估计时间流逝长度、时间流逝“变慢”的情况。相反,部分多动症患者由于基底核纹状体多巴胺释放过量,容易感觉到时间“加快”;他们也更容易在估计一段时间长度的时候犯错。

对于时间流逝的加速或放缓,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其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法国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德瓦特弗蕾在二十年来的实验中,多次证明了这一点。13年的实验中,她的团队通过调整音乐节奏快慢、大小调等多个变量,发现在聆听音乐时,令人愉快的音乐样本会感觉较短,而令人不愉快的曲调则会感觉较长。

时间固然有着自己的客观物理学性质,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则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世间万物在流转,而你和我始终在时间的箭矢上。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诸多故事发生,生活回环往复,我们总以为自己在时间的河流中跋涉,殊不知,时间其实也在我们的感知所编织的河流中穿行。

UUID: 86bd5ff4-3ca9-4611-91d9-7cff6c2066a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4-10_时间是万物的歌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