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人》《蜘蛛侠》《大黄蜂》……今天,各类以虫类为主题的科幻大片层出不穷。然而,幻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蚂蚁不会任人指挥,却可能成为令人头疼的入侵物种(比如火蚁);被蜘蛛咬一口,也不能获得飞檐走壁的超能力,却可能带来中毒风险。
在“人类世”(一个全新提出的地质学纪元)中,这些本来就存在的危险开始愈演愈烈。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正在地球生态圈引起一系列问题,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导致对人温和无害的昆虫数量大大减少,而携带大量病毒和毒素的“超级昆虫”却杀出重围,成为人类传染病的首要来源。人类世,仿佛成为了虫子们的“炼蛊池”。
虽然已有海量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传染病威胁,但最近的两项新研究无疑又给这样的现实以重磅一击:结果显示,气候变暖极有可能增加节肢动物(如常见的蚊子等)传播流行病的可能,甚至会衍生新的疾病。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昆虫数量急剧下降,这导致各层级重要的生态服务系统(从作物授粉到鸟类以及其他生物的食物)都岌岌可危。表面上看,昆虫总数量的下降似乎降低了它们传播传染病的风险。但实际上,研究表明这只是无害甚至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数量的减少,相反,失去了天敌和竞争对手的有害昆虫开始横行霸道。
蜱虫个头虽小,但却威力无穷。研究表明,这种小虫在短短30年内给美国制造了大量莱姆病患者,症状表现为频繁的发烧、头痛和疲倦,病情严重的甚至会演变为脸部麻痹、关节炎、严重头痛和心悸等。即使获得妥善治疗,这些病症也会在患病后六个月内反复造访患者,使这些莱姆病患者痛苦不堪。新的研究表明,蜱虫的肆虐与气候变化脱不了干系。
事实上,过往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的莱姆病。美国环保局甚至将莱姆病视为环境变化的风向标。而这项新研究则更加直观地显示出莱姆病与气温之间的联系。简单而言,平均气温越高,蜱虫越活跃,患者也就越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莱姆病高发区内的患病率可能会继续上升。研究人员计算,即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本世纪中叶,莱姆病患病率仍然将会增加21%。
在第二项研究中,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汇集了分类数据、化石证据和DNA序列,用以追踪过去1.95亿年间新型蚊子出现的速度。随后,科学家分析了物种形成率的变化与全球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匹配情况。
研究小组发现:历史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时,新的蚊子种类形成得更快。在较为温暖的时期,物种形成率也更高。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蚊子传播的疾病。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随着气候变化,蚊子多样化可能会增加,并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已经根除的疾病死灰复燃。
现有的研究结果揭示着一个令人堪忧的未来:新型蚊虫携带未知的病毒纷沓而至,令我们难以招架。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新的蚊子物种真的出现,会增加新的媒介/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人类即将面临来自“虫虫危机”的全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