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绝世天才,活着时却是“废柴”

作者: 苏耷水 君仔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9-03-29

本文详细讲述了荷兰画家梵高的一生,从他的童年、艺术启蒙、职业生涯的挫折,到他最终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死后名声的崛起。文章通过梵高的生活轨迹和主要作品,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内心世界。

3月30日是荷兰画家梵高的诞辰,就算对艺术了解得不多,想必你也听过这位画家名字。梵高短短37年的生命中,曾在欧洲许多城镇停留,这些地方都在他的画作中留下了印记。让我们将这些地点连在一起,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也许在下一次你欣赏梵高的画作时,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1987年拍出天价的《花瓶里的15朵向日葵》,是梵高向日葵系列画作中的一幅。1987年3月30日,梵高诞辰纪念日,他的油画《花瓶里的15朵向日葵》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2250万英镑的天价被日本一家保险公司购得,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交易价格之最。这是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时代里,最具代表性的炫富事件之一。从此,即使是对艺术并无兴趣的人,也知道了梵高和《向日葵》的大名。

19世纪60年代夏天,津德尔特小镇荷兰南部的津德尔特小镇,满脸雀斑的红发男孩独自走出花园,直奔溪边,赤脚踩上细软的泥沙。他在沙堤上看雀鸟飞过教堂塔楼,一路追踪它们到黑麦田边,然后巴巴地蹲在鸟巢旁看着,晚饭前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便是11岁梵高的日常。梵高一家的家庭活动之一,就是每天绕小镇散步一小时,欣赏沿途的花园和农田。他的父亲爱栽培果树,母亲热爱种花,总是利用花园,带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

梵高有一系列以瓶插向日葵为主题的画作,拍出天价的“15朵”只是其中一幅,而光是“15朵”,他就画了3个相似版本。讽刺的是,1998年,有8位英国专家集体认定,被日本保险公司买走的那幅天价向日葵是赝品,至今,此画真伪仍是众说纷纭,就像梵高本人的人生一样充满谜团。

在描绘不同数量的瓶插向日葵之前,梵高还创作过几幅景物特写《向日葵》。上面这幅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梵高11岁时的铅笔画《谷仓和农舍》,描绘了当时津德尔特附近的农田风景。1853年出生的梵高,是家中长子。19世纪正是西方博物学的黄金时代,青春期的梵高也受到相关书籍影响。他投入荒野的怀抱,以“自然收集”为乐趣——他采集野花,用网子捞起溪水和灌丛里的昆虫,装进小瓶带回家,然后将它们做成标本,彻夜研究,分门别类,整齐地贴上拉丁名标签。

这个爱好他保持了一辈子,这种对于自然的天真热爱,则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梵高常被认为是出身寒微、穷困潦倒、不为世俗认可的天才艺术家范本。他的传记开头就讲他的生日恰好是兄长夭折的忌日,仿佛从降生起,命运就决定以不公待他。然而事实上,梵高的家境绝对谈不上寒微。在津德尔特小镇上,可没有多少家庭能像他家那样体面。

梵高的父亲是当地基督教牧师,极受尊敬,全家住在教会提供的房子里,还配有女仆、厨师和园丁。他的母亲能书会画,做的笔记都是图文并茂,放到今天可谓“手帐达人”。梵高家族也是艺术世家,叔伯中有好几位艺术品商人,开的画廊在欧洲的几个大城市都有分店。

但在父母眼中,梵高绝不是家族的骄傲,他性格孤僻,在校不守规矩,在家脾气暴躁,是个难管教的孩子。1868年,15岁的梵高从寄宿学校出走,当了大半年“家里蹲”,次年7月才在长辈敦促下进入伯父的画廊打工。接下来的五年,梵高先后在这家画廊的伦敦和巴黎分店工作,总不顺意,终被辞退。梵高早期作品,1882年的水彩画《乡村小路》。描绘了家乡纽南的风光。

他又在荷兰西部城市多德雷赫特找了一份书店的工作。

在那里,他开始对宗教产生兴趣,有了当牧师的想法。家人觉得梵高终于开窍了,全力协助他进修神学。可惜,梵高蹉跎数年,始终没能获得牧师教职,终于在1879年离开教会,至此,26岁的他可谓一事无成。而此时,梵高的弟弟、毕生挚友——提奥,却已经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品经销商了,他建议梵高认真从事艺术。梵高听进去了,1880年,他开始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一些基础课,并在给弟弟的信中发誓,自己从此要投身艺术。

27岁学画,已经算“大龄”了,加上梵高折腾多年没个正经营生,家人都对他失望透顶,唯独提奥坚定地资助梵高创作。

正式学画第一年,梵高前往荷兰海牙,请身为画家的妹夫指导他。然而对于画家安排的入门课程——石膏像写生,他却又不屑一顾,认为“这种没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梵高很喜欢法国画家米勒,也许因为米勒的家乡诺曼底离荷兰不远,他描绘的法国北部乡村生活,让梵高很有共鸣。

于是,梵高模仿米勒,租了工作室,雇普通劳动者做模特,画起油画。买画材、租画室都很费钱,提奥每月要为梵高提供200法郎左右的生活费,而当时一个普通的六口之家,月生活费也不过100法郎出头。

后来梵高因想念父母,搬到荷兰纽南与他们同住,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农民生活的画作,终于拿出了第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梵高的画风深受米勒影响,以阴暗的大地色为主,结果作品在画廊展出,无人问津。熟悉艺术品市场的提奥建议他换个较为明快的风格,学习刚兴起的印象派画法。但梵高还未置可否,就遭到强暴罪指控,被赶出纽南,前往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在安特卫普,梵高从日本浮世绘中得到了灵感。他意识到,不用欧洲绘画中复杂的透视等技法,只需线条和平涂色块,也能构成美丽的画面。他临摹了很多浮世绘,调色盘上也开始出现胭脂红、钴蓝、翠绿等鲜艳色彩。1886年初,33岁的梵高考进当地美术学院,但他仍对“学院派”教学心怀抵触,跟老师冲突不断,入学两个月就被迫离校,只好搬到巴黎投奔提奥。

来到巴黎后,梵高通过提奥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印象派反对闭门造车,认为应该走出画室,用阳光色谱呈现的七种颜色绘制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亲近自然的观念很合梵高胃口,而且印象派画作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这也让梵高大受鼓舞。巴黎不像荷兰那样阴霾多雨,在阳光充沛的室外环境中,梵高用新学到的印象派技法,画了很多巴黎风光,画面上的色彩越来越明亮。

但梵高并不全盘接受印象派的理念。印象派的笔触随意,却遵循科学的色彩理论,追求准确再现真实的自然。而梵高既没有足够的写实功底,也无意追求写实,他要的是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激情永远第一。他也因此被后世艺术评论家视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在巴黎待不到两年,梵高又厌倦了,他搬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勒。在这里,梵高终于能量爆发,迎来一生中最高产的时期:短短一年多,完成了200幅油画和100多幅其他画作。阿尔勒在普罗旺斯地区,是地中海式气候,阳光格外灿烂,到处是金色的向日葵,人们也习惯将房屋外墙刷成乳黄色。于是,明亮的黄色成为这一时期梵高作品的主色调,最著名的向日葵系列作品都诞生于此。

为了迎接高更,梵高购买家具、布置房间,在此期间画了好几幅向日葵,热烈的色彩显示出他孤独内心中对友谊的渴盼。从他后来的画《梵高的椅子》和《高更的扶手椅》中也能看出,梵高将更舒适的座椅留给了朋友。初到阿尔勒的高更,与梵高相谈甚欢,还为梵高画了像。他们两人性格迥异,梵高内向,画画时却热烈奔放地表现自我,画上颜料厚厚堆积;高更外向,作画却平和温柔,颜料施涂得很薄。

梵高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连烟囱也会画进画中,而高更会刻意避开这些不够唯美的东西。

朝夕相处十几天后,他们就因理念不合而关系恶化,两个犟脾气天天吵架。但一边吵,一边也从对方身上学习:高更借鉴了梵高的厚笔触,梵高则学习了高更的构图,并听从高更的意见,舍弃阴影、增强画面的装饰感。此时法国南部特有的坏天气来袭,暴风把二人困在工作室内,让他们的矛盾雪上加霜。

冲突不断升级,梵高甚至因别人夸奖高更的画而妒火中烧,将玻璃杯砸向朋友。1888年12月底,高更忍无可忍地离开黄房子,到旅馆去住,结果第二天清晨就被警察叫醒,得知昨晚梵高用剃刀割下了左耳,跑到他与高更常去的妓院,将耳朵送给了那里的一个女人。

这事吓坏了高更,他通知提奥后,火速逃离阿尔勒。提奥得知消息当天就从巴黎赶来探望梵高。由于梵高事后无法回忆起割耳这件事,医生认定他精神出了问题,割耳的动机至今成谜。割耳事件传遍阿尔勒,30名居民联名请愿,让警察把这个危险的“红发疯子”赶出小城。

1889年5月,梵高被接到阿尔勒附近的精神病院“圣保罗收容所”。他时常发病,终日陷在恐惧、孤独与狂乱中。他也许是想家了,频繁写信给弟弟和母亲,请家人把他早期在荷兰画的草图寄来,让他完成那些作品。他开始在欧洲南部的艳阳里,描绘北方积雪的田野,画他的回忆。就是在这段时期,他画中开始出现明显的漩涡,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星夜》。

1890年7月29日凌晨,37岁的梵高在提奥陪伴下去世,留下一句遗言:“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梵高去世后才逐渐引起艺术界的关注。随着摄影术的日渐成熟,在对真实景物的再现方面,画笔越来越拼不过摄影。但梵高这种“表现自我”的绘画,却带给欧洲人新的启示:原来艺术不仅可以描绘人以外的世界,也能用来描绘人的内心。他的画在他生前未被认可,死后却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美。

人们在那些画中,既看到伴随他终生的孤僻和阴郁,也看到了他最赤忱、热烈和真挚的本心,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就在我的画中。”

UUID: 5ab923e8-c51a-4a87-a693-90bc8f33106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3-29_这位绝世天才,活着时却是“废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