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不会发f音?农耕文明改变了我们的发音方式

作者: 犬夕水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3-27

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指出,农耕文明带来的饮食改变可能影响了人类的发音方式,特别是唇齿摩擦音如f和v。研究认为,较软的食物使得人类的上下颌骨不需要再具备强大的咬合力,从而保持了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这种牙形更容易发出f和v音。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语言学的观点,即语言自产生后没有发生过巨大变化。

当你怒不可遏,想要爆出以“f”开头的某四字英文真言,是不是毫不费力?什么,你是胡建人?没事,不会也不用感到太过懊恼,因为很有可能人类的祖先也不会发f这个音。《科学》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指出,没有农耕文明带来的谷物、蔬菜和奶制品这些比肉类软和的食物,人类很可能就不会发f、v这类唇齿摩擦音了。在中文普通话里,这意味着所有以f开头的发音,比如飞、风、福可能都不存在了。

饮食为什么会对发音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切要先从人类的牙齿讲起。祖先的牙齿长得跟我们的不太一样。人类所发的声音可以分为两类:元音和辅音,也就是汉语拼音里的韵母和声母。F和v是辅音中的唇齿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需要上牙齿与下嘴唇两个发音器官配合形成间隙——将上切牙,也就是门牙,轻压在下嘴唇上。

可见,要发出f这个音,上牙的位置十分关键。

你不妨自己感受一下,放松自然的状态下,你的上牙是不是比下牙略为前倾,下牙抵在上牙内侧大概一半的位置——这是大多数现代人具有的覆合/覆盖牙型(overbite/overjet)。大多数现代人拥有的覆合牙形|Wikimedia Commons。我们的祖先就不一样了。

现代人上牙前倾的牙形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身上十分罕见,史前猎人们大多拥有对切咬合牙型(edge-to-edge bite)——上下门牙的边缘是对齐的。

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指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牙齿形态对于发f和v有着很大的影响。上牙前倾更容易发出f音。研究员们通过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发现,覆合牙型发f和v要比对切咬合牙型更容易,少用了30%的口腔肌肉力量。对于牙齿上下对齐的史前猎人们来说,发出f和v可能比较难。

我们可以自行模拟一下。要发出某f打头的英文四字真言,对大多数人来说轻而易举,因为在放松状态下,你的上牙几乎已经在下嘴唇的内侧边缘了。但是你把上牙稍稍往后移,和下牙对齐,再试一下。咦,怎么骂个人这么费力?所以研究者推测,由于费劲,旧石器时期人类的语言里是没有唇齿摩擦音的。

那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越来越前倾的上牙呢?研究认为,这与农耕文明带来的饮食改变密不可分。吃的东西越软,上牙齿越是往前倾?人类学家指出,无论是史前人类还是现代人,出生时大多有着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只是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获得食物,肉类是主要食物来源。为了能够更有力地撕扯、咬食肉类,史前人类的下颌骨和上颌骨逐渐变得能够对切咬合,上下牙齿逐渐对齐,无法保持天生的覆合牙型。

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出现让人们的食物中有了更多谷物、蔬菜和奶制品。这些较肉类软和的食物使得人类的上下颌骨不需要再具备强大的咬合力,一生都能保持幼年时期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所以,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软,导致了更加普遍的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这个牙形相较上下对齐的对切咬合牙形,更容易发出唇齿摩擦音——f和v音很有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研究者还对当今现存的7000余种语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当代的狩猎采集社会中使用f和v的频率只有其它语言的四分之一。这一考古学-语言学跨界发现震动了很多语言学家。传统语言学一直传承着语言是人类独有,并且自产生之后就没有发生过巨大变化的理念。f、v比其他语音更晚出现,并且主要出现在农耕文明社会中,这一新的发现彻底地撼动了语言不变论。

传统语言学也不喜欢把语言这一文明的象征和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过多的连接,因此这一跨界发现引发了许多语言学家的争议。有人认为,如果这是一条必然的进化规律,那为什么中国,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社会,没有v这个发音(根据个人经历,v还是存在在一些北方口音中的);日本,另外一个农耕文明社会,根本没有f、v这两个发音。当然,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们也承认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条语言学进化规律。

语言学界对于这一结论是否会有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我们拭目以待。

UUID: 5806e401-5849-4bc5-b3fe-fbad1d60648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3-27_我们的祖先生气了会说什么?别的我不知道,但很大概率不会以f开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