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寻“木”

作者: 又冉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9-03-25

文章详细介绍了故宫中木材的应用及其文化意义,从斗拱、楠木、门窗、匾额到古树,每个部分都展示了木材在故宫建筑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观西方著名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和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是砖石结构。而当你游走在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故宫(紫禁城)中时,会发现在这里,木是支撑其庞大建筑群的最重要的材料:缜密精致的斗拱、高大挺拔的殿柱、触手可及的门窗、意蕴深厚的匾额、枝繁叶茂的古树……故宫里的木气息无处不在。

古代中国对木一直情有独钟。在古人的观念中,木在五行中居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属阳,代表春天。《易经》里说“天有大德曰生”,万物是从何时产生的?万物是从春天萌生的,所以木象征生命。古人用木建造房屋,代表着生,寓意繁衍生息、生生不断。即使木结构建筑易于焚毁,保存下来的可能性极小,但古人仍不掩饰对木的喜爱,精心打造每一座木建筑。

时间回溯到1406年,当时的统治者明成祖朱棣接受群臣的建议,决定营建北京宫殿。皇帝一纸令下,官员和百姓纷纷行动起来,前往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与西方砖石的层叠结构相比,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所运用的构架像一座房屋的骨架,其中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墙倒屋不塌”。木作的构件规格多种多样,可以事先预制加工,然后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

在古代能工巧匠的搭建下,先是四根立柱的上端以梁枋纵横连接成一间房子,之后,一间又一间房子拔地而起,日夜不休,连轴运转,1420年,终于搭建出这座令人向往的皇家宫殿——紫禁城。六百年历史轮转,六百年沧桑巨变。曾经居住在“城”里的人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唯留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静立在北京城中,用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那些沉淀许久的历史往事。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最复杂的是斗拱;最简单的组合,也是斗拱。斗拱分为斗与拱,位于建筑物檐下。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结构千篇一律,造型却千变万化。梁思成先生说:“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饰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

前文提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倒屋不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斗拱。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把屋檐的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的作用。鉴于此,斗拱成为古代房屋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转合下,房屋都能松而不散,化解地震冲击。到了清代,建筑结构发生变化,梁的承重功能加强,斗拱则变得更精巧、更漂亮,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走进故宫,被画上隆重的色彩、承载着皇家建筑辉煌之美的斗拱不时便闯入眼帘。仔细观察,会发现此时的斗拱也彰显着建筑等级的区别,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越繁华。

穿过午门、太和门,便来到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筑规格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建筑工艺,这里的斗拱造型复杂、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六百年王侯更迭,今天,仍有檐下的斗拱犹自坚守着皇家尊贵。

据《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惟可做桌、凳之类。”历史上,楠木被冠以四大名木之首,足见人们对楠木的喜爱程度有多高。皇家更是将楠木作为御用之材,明代宫殿及城楼、寺庙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到了清代,楠木中的上品——金丝楠木日亦难求。康熙初年,皇帝曾派官员前往南方诸省采办过楠木,但由于耗资过多,劳民伤财,后来便改用其他木材。

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如太和殿、长陵、太庙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

夏季酷暑难耐之时,游客们多选择避暑山庄作为旅游目的地。清康熙皇帝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就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太庙的营建规格非常高。如今,太庙中的享殿是以金丝楠木为主体的宫殿,殿内68根大柱及主要梁部件,全部使用金丝楠木。故宫自建成以来,曾经历过数次天灾人祸,宫中的金丝楠木立柱也多消失在熊熊烈火之中。

但太庙却幸运地躲过灾难,使后人得以一睹珍贵的金丝楠木大殿的面貌。

古代帝王贵族对楠木的喜爱与执着使楠木名声在外,民间百姓也深知其贵。历史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制作家具的良材,现今故宫里便藏有多件珍贵的楠木家具。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六百年火影重重,焚毁的是皇家金丝楠木柱,传承的是古人喜木重木情。

如果从地面高度来看,故宫太和殿要高于太庙享殿。但如果不算殿基,单以殿宇高度进行比较,太庙享殿则高于故宫太和殿。此外,从东西开间来看,故宫太和殿与太庙享殿一样,都是面阔11间,但享殿东西向要长于太和殿。从南北宽度上看,享殿则比太和殿略窄些。太和殿和太庙享殿两座大殿内均地墁金砖,但太庙享殿更胜一筹的是其殿内68根金丝楠木大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大家都知道故宫殿宇多,据说前朝后宫共有9999.5间房子。游览故宫,放眼望去是金瓦红墙,触手可及是木质门窗。古时,制造门窗所使用的材料以木材为主,也有在木门上包钉的情况,以保其坚固持久。作为皇城,故宫里门窗种类之多、样式之繁、工艺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故宫内使用最多、最具特点的门样式是槅扇门。它的灵活性较高,在一些特殊场合可以将其摘除以连通室内外空间。槅扇门同时具有墙、门、窗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既是门,又是窗。槅扇的槅心部分是最富变化的部位。故宫中槅扇槅心多用三交六椀、古老钱菱花、双交四椀这些等级较高的菱花样式,端庄大气,衬托出皇家建筑的威严。槅扇的裙板则是装饰的重点部位,故宫西六宫翊坤宫、储秀宫,裙板上都雕刻有吉祥纹饰,非常精美。

大家较熟悉的门样式是板门。板门,顾名思义,是用木板穿暗带(或明带)实拼而成的门,多用作宫殿大门、居住式院落大门或是库房大门。故宫板门肩负着皇城对外防范的要求,所以板门的尺寸较大。依照构造方法的不同,板门可分为实榻门、攒边门、撒带门和屏门四种。在故宫,不同的板门用在不同的建筑上,使用的原则取决于功能性及建筑规格。

如城门洞内安装的板门、殿宇式大门与院落大门皆为实榻门;攒边门多用在院墙门或屋门;屏门多用在院落垂花门的内门或是走廊、影壁中。

故宫木质外檐窗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这些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窗所在的位置分为槛窗、横陂窗、风窗等;根据窗扇开启方式分为支摘窗、推窗、吊搭窗、槅扇窗等;根据窗的槅心样式又可分为平棂窗等。

故宫乾隆花园内的三友轩,是一处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的景观,这一主题最直接的表现是三友轩西墙上雕有松竹梅图案的木雕透窗。窗为方形,窗外的苍松翠竹与窗上的图案相互呼应,将岁寒三友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六宫的储秀宫、长春宫、翊坤宫等处,曾为清末慈禧太后的起居之所,所以窗多为万寿无疆、福寿锦团等象征图案,以表现祈福庆寿的主题。

据统计,近10年间,故宫已接待游客约两亿人次,黄金周日接待游客高达十几万人次,开放区域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们在宫内穿梭,透过门窗向殿宇内张望,惊叹之声此起彼伏;殿宇内陈设的文物无声无息,凝视着门窗外的一双双眼睛,任凭好奇的游客展开无限遐想。六百年你来我往,一扇扇门窗,开开合合中记录着历史过往,承载着痴人凝望。

游人来到故宫,多喜欢拍照留念,照片中必不可少的背景便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细心的游客也许发现,三大殿高悬的牌匾上都只有汉字,而其他殿宇之上则保留满汉两种文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1644年,满族皇帝成为紫禁城的新主人。面对刚统一的国家,统治者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和”。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分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在旁边配上了满文。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把满族皇帝镶嵌在牌匾上的满文抠掉,把汉文移到中间。正因为此,现在故宫外朝三大殿的牌匾上均只有汉字。2005年,故宫博物院修缮太和殿时,发现木牌匾上依稀有满文的痕迹。

匾额,又称扁额、牌额。《说文解字》释其义:“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方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古时,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可称为匾额。

据文献记载,匾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故宫内的匾额有很多。据故宫工作人员统计,故宫内收藏有数百件文物匾额,用料多为名贵木材,匾额形式多样,内容涵盖面广。故宫内的匾额往往根据建筑物的大小特点和格局设定,与建筑巧妙融为一体。仔细观察,会发现故宫里多为木质长方形匾额,匾额上除书写文字外,边框装饰纹饰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寿桃边、蝙蝠边、竹梅边等。

匾额的制作工艺精湛,在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金碧辉煌的宫殿更加灵动,光彩夺目。

故宫内的匾额大多出自皇帝御笔,特别是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皇宫内多次大修与添建宫殿,匾额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一时期皇帝撰写匾额多属自由发挥,根据皇帝个人的情感和愿景而定。特别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舞文弄墨,匾额和楹联承载着他的儒学思想和对汉文学的热爱之情。六百年刀光剑影,一块块高悬的匾额,见证了皇城里的血雨腥风,却依旧饱含着美好的期望。

烈日炎炎之下在故宫前朝游走,只见红墙金瓦高大宫殿,难觅树荫乘凉。

当游人来到内廷区域,才会寻到树的踪影和花的香气。故宫的绿植和古树,大多集中在御花园和乾隆花园以及专供太后们养老的慈宁宫花园里。游人来到御花园的时候,故宫之旅也接近尾声,相信这里的精致景观会给你的行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假山、亭榭、古树、石子路等在这里巧妙分布,皇家园林果然名不虚传。

“这处古色古香、幽静安谧的娱乐场所,坐落在紫禁城最北部的中央,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后,在紫禁城中,我对它的印象,将永远是最美好的。”这段对御花园最美好的记忆来自英国人庄士敦(庄士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拥有帝师头衔的外国人,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

如今,御花园内最著名的古树是位于天一门的“连理柏”。这棵连理柏由两棵柏树组成,两棵古柏上部相互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冠。

在园内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棵龙爪槐,堆秀山上的白皮松树姿挺拔,与假山亭榭搭配得相得益彰。故宫外朝为何不种树?从故宫的建筑格局和实用功能看,外朝不宜种树。故宫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这就要求整个环境尽显肃穆与威严。如果广植树木将三大殿有所掩映,则会破坏威严的气势。外朝不种树还有防火防雷的考虑。树大招雷,雷电窜入建筑会引起火灾,也会对皇家安全造成威胁。

靠近宫殿植树,树大之后,树根会动摇房基,树梢会掀翻屋瓦,因此,前朝不种树是保护建筑的需要。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园内共有20余座建筑。乾隆花园里也有许多古树,如古楸树、古柏、古松、古槐树等。走入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落,迎面就是假山,沿着曲折的小径前行便来到古木参天、山石环抱的古华轩前。只见轩前花荫如盖、落英缤纷,这一树繁花正是这轩名的由来。

据说乾隆皇帝在建造这座敞轩时,因为这棵树而改变了设计。古华轩是乾隆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它原本应该在现在位置更靠南的地方,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发现,要建敞轩的地方有一棵明代所植古楸树。当时的设计者就向乾隆皇帝请示是否把这棵树砍掉。乾隆皇帝看到这棵古树后,认为古树难得,宁可改变设计北移敞轩,也要保住古树,所以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华轩。

敞轩落成后,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古华轩,古华就是古花,指的就是这棵金丝楸树。轩内的楹联“清风明月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讲的也是古树的故事。除此之外,慈宁宫花园里也有许多古树,如古楸树、古柏、古银杏和玉兰等。六百年冬去春来,故宫里的古树依然枝繁叶茂,用绿叶与繁花把故宫装点得生机勃勃。

UUID: 42023b48-74f6-4843-8b52-b0d5d743cc6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3-25_故宫寻“木”.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2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