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想要永恒的爱情,但是至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热恋持续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十几个月。先别失望,这或许是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效初为大家带来演讲《爱情和抽烟,事关大脑和上瘾》。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的张效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情和抽烟,事关大脑和上瘾》。
中国有一句古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是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一个内容。很多人都有过”心有灵犀“的体验,有人是和父母,有人是和兄弟姐妹,有人是和朋友,当然,还有和相爱的人。同时,很多人也感觉“心有灵犀”很神秘。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科学研究领域,“心有灵犀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实验,为”心有灵犀“提供了一点客观证据。
有大概50名大学生情侣和大概50名与之对应的异性朋友参与了我们的实验。他们之间认识的时间是相互匹配的。然后,我们让他们一起看一个电影片段,并请他们独立评价一下自己的情绪感受。我们使用了一个双人脑电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同时记录两个人的脑电信号,并且可以分析两个人大脑在特定部位的脑电信号之间的相干性。结果发现,相对于一般的朋友来讲,情侣确实体现出了更多的心有灵犀。
比如,情侣之间主观自我情绪感受的相关性更高(也就是一方悲伤或快乐,另外一方也更加悲伤或快乐),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发现,”大脑前额叶部分的脑电信号“在情侣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朋友,而且这种更高程度的相关性与他们自我报告的心有灵犀的程度也是相关的。这说明我们似乎找到了心有灵犀的一个客观证据。
接下来,我们想看看这种相关性是否真的与爱情相关,以及,如果情侣之间这种脑电信号的相关性更高,是不是就更不容易分手——如果能得到这个结论,我觉得我就可以开一个爱情诊所了,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真爱客观指标”。目前我们正在跟踪参与我们研究的情侣,我们打算跟踪一年的时间,看看在一年当中到底有多少对会分手。
所以,我现在也遇到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我当然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如果这一年内没有一对情侣分手的话,那这个实验就失败了。大家不要误会,实际上,我个人并不是专门研究爱情的科研工作者。我主要的科研方向是“成瘾”。从学术的角度讲,“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依赖,或者说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是:药物依赖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
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但是,现在随着研究的发展,成瘾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目前至少包含了两个类型:物质(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其中,“行为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不过,在我看来,成瘾的内涵可以更广泛一点。我认为但凡是能够引发人强烈快感的物质和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成瘾”。
通常,说到“成瘾”,大家会想到毒品、吸烟、饮酒……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诱发成瘾的物质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比如茶、咖啡,已经毋庸置疑是成瘾物质。当然,关于另外一些物质是否引起成瘾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糖。现在有一种有争议的成瘾现象就是“冰激凌成瘾”。如果有人非常喜欢吃冰激凌,甚至达到不可抑制的程度,那么这也属于成瘾的类型,叫“冰激凌成瘾”。除了成瘾物质之外,还有很多行为也可以导致成瘾。
谈到行为成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网络游戏成瘾”。我研究网络游戏成瘾很多年了。很多人会问我,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病吗?201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网络游戏障碍”列入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当中。这说明至少在科学界和临床,大家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成瘾性的精神疾病。网络游戏成瘾在临床上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但是这种界定,跟我们日常大众的想法可能不完全一样。
很多人以为“孩子天天到晚老玩游戏,怎么说都不听”是网络游戏成瘾。但实际上,“网络游戏使用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核心诊断标准,甚至不是标准之一。比如电竞选手,虽然每天接触网络、接触游戏的时间非常长,但他们并不是成瘾,因为这是工作,是可控制的使用。那么,什么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核心标准呢?按照大部分研究者包括我个人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我们认为“不可控制使用”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核心标准。
什么叫“不可控制使用”?我明知道目前玩这个游戏,或者做这个行为是有害的,是对我不好的,但是我不得不去做。我喜欢它,我想做,那不叫成瘾;我知道我不应该去做,但我还要去做——这才是成瘾。除了网络游戏之外,还有哪些行为可以成瘾?最公认的就是“赌博成瘾”。此外,还有一些行为属于边缘状态,比较有争议。比如工作成瘾、运动成瘾,还有购物成瘾。
比如我夫人,有时候就会有类似的成瘾现象,特别是在某些特定日期,比如双十一。我并不了解我夫人在那时候的感受,但我知道:我很痛苦,我的钱包很痛苦。那么,作为研究成瘾的人,我为什么会突然关心爱情?这是因为:热恋状态中,我们的行为和大脑的很多改变,跟成瘾状态时很类似,或者说,我们认为热恋状态可以被视作“正常人的暂时性的成瘾状态”。
2017年,我和朋友编辑出版了一本英文专著,系统地比较了“爱情”和“成瘾”的异同。我们发现,爱情和成瘾对于人的大脑和行为的影响实际上非常类似。比如说,它们对大脑的影响,都是以多巴胺奖赏系统这一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改变。关于爱情和成瘾对于行为的影响,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大部分的成瘾药物都可以被用作镇痛剂,而有研究发现,观看爱人照片也会有镇痛的效果。
当然,研究同样表明:必须是真爱——这一点本身也可以作为爱情的一个客观指标。其次,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成瘾的药物或成瘾本身会影响人对物品价值的判断,爱情同样如此。通常我们对于所爱的人送的礼物都非常看重,认为它的价值感非常高。但实际上,爱情(特别是热恋状态)和成瘾又不是完全一样。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持续时间上,或者说时效上。我们当然都希望永恒的爱情,大家在表白时都会说“我要永远爱你”。
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的热恋状态,或者所谓的爱情状态,只会维持几个月,最长不会超过十几个月。然后这种感情的强度就会迅速下降,变成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所谓的“从爱情变亲情”。这与成瘾正好相反,成瘾的状态强度通常会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中。这可能是人通过长期进化获得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热恋这种类似成瘾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是对生存不利的,因此这种类似成瘾状态会逐渐消退。
但在药物或者行为成瘾中,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似乎没起作用,或者是被破坏掉了,比如,毒品、抽烟和赌博。这也是成瘾非常难治的一个原因——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去干预和治疗呢?这是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兴趣。我们采用的方法,第一个是催眠。很多人都对催眠感兴趣,我也不例外。很幸运,我的一个学生是催眠师。我就跟他商量,咱能不能够做一下催眠,看能不能干预吸烟成瘾或者治疗吸烟成瘾?他说,可以。
所以我们就尝试一下。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大众对于催眠往往存在一些误解。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个技术高超的催眠师,一个动作就能让被催眠者催眠,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仅仅是夸张,而是根本不是事实。再高超的催眠师都需要一定的步骤和过程,来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到催眠状态,这个过程叫做“催眠引导”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催眠师的技巧确实对催眠效果有影响,但是,影响更大的还是被催眠者的”催眠敏感度“。
换句话说,我们中有些人可能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催眠,而另外一些人,只要具备基本技巧的催眠师就能对他们催眠成功。我们把后一类人称作“高催眠敏感度”的人。我们找了一批高催眠敏感度的吸烟者,把他们催眠,给他们“吸烟厌恶”暗示。“吸烟厌恶”是什么?就是催眠师告诉这些吸烟者:吸烟是让你恶心的,味道是让你想吐的,会让你非常不舒服……结果表明,这些吸烟者在催眠当中接受吸烟厌恶暗示之后的行为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发现,仅仅一次催眠加上之后的吸烟厌恶暗示,就可以显著地降低吸烟者的吸烟渴求,并且显著降低他吸烟的行为,效果甚至可以达到一周以上。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当中有一个被试,他的催眠敏感度是12分,这是最高等级的分数。这种等级的催眠敏感度的被试,实际上他会基本忘记所有在催眠当中所经历的事情。实验结束之后,他随手拿支烟就准备吸一下,结果刚吸了一口就吐了,他自己都觉得很惊奇。
当然,我个人更关心的是这背后的神经机制。我们发现,一个从背外侧前额叶到岛叶的自上而下的神经通路是这一现象的基础。背外侧前额叶与自我控制能力相关,而岛叶与吸烟渴求相关。这个结果提示我们:催眠中吸烟厌恶暗示对我们的影响,其实不是让我们直接改变了对吸烟的感觉,而是通过自我控制系统,自上而下调节我们的吸烟渴求过程,进而使得我们吸烟量下降。
这个结果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催眠治疗成瘾的机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在这其中非常重要的脑区——背外侧前额叶。这个脑区如果功能强大了,也许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吸烟成瘾或其他成瘾行为。那如何改善这个脑区的功能呢?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实验室用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经颅直流电刺激,它能产生微弱的直流电刺激特定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去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
一说到”电“大家都可能会有点害怕,但是,这个经颅直流电刺激跟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比如电击疗法、电休克疗法等等这些厌恶疗法完全不同。它的电流非常微弱,非常精准,受刺激者感觉非常小,几乎没有感觉。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心里想的所有东西,本质上都是大脑神经活动的结果。而大脑神经活动本质上是什么?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的过程。
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改变这种电信号传递的难易程度,进而去影响特定大脑部位的兴奋程度,通过加强或者抑制兴奋程度,进而提高或降低某种心理或行为的发生概率。刚才提到,提高背外侧前额叶的自我控制功能,可能会帮助控制吸烟成瘾行为。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够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去刺激或者提高背外侧前额叶的兴奋性或活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去降低吸烟成瘾或者干预吸烟成瘾,降低吸烟渴求?
我们找到一群吸烟成瘾的被试来做这个实验,发现效果很好。我们发现,提高了背外侧前额的兴奋性,确实能够降低吸烟成瘾的自我报告的渴求。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给予电刺激的吸烟成瘾者的吸烟渴求显著下降,并且这种下降的神经机制是通过背外侧前额叶和海马旁回这条通路完成的。
海马旁回被认为是与吸烟记忆相关,所以,研究结果提示:经颅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可以促使自我控制提高调节吸烟相关的记忆的能力,进而降低吸烟渴求。这个研究同时展示了目前我们这个领域的另外一个热点方向,即采用非侵入性脑刺激的方式(比如电刺激等)治疗成瘾的可能性。有时,我还更想疯狂一点。通常人们讲“人心难测”,或者说“人心隔肚皮”,你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但是,我总在想这样一件事:我们能不能够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去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事,或者说,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比如功能磁共振或通过脑电这样一些非侵入性的手段,去知道你大脑中在想什么呢?比如说,某一个脑电信号或某一个神经信号出现了,我就知道你现在想吸烟了,这就是所谓的“了解脑”。
然后在这基础上,我们通过一些非侵入的刺激方法,直接改变你的神经活动,进而去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的心理,改变你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控制脑”。当然了,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恐怖,所以我要强调一点: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在科研伦理的范围内进行的,我们的研究方向基本上是在对精神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上。“了解脑,控制脑”,这句话虽然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非常难,也许终其我一生都不可能做出非常巨大的推进。
但是我想,这就是我这辈子正在做并且会一直做下去的事,因为这是我的一生所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