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兰大建校110周年。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包括兰大校友之间对这所百年名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有议论。诚然,地缘劣势对兰大而言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先天因素,但兰大要发展,终究要从现实局限中抽离出来,认真审视自身优势并从中寻找逆势翻盘的机会。
3月15日,某卫视频道《最强大脑》现场发出阵阵惊呼。在林之队的队内选拔赛中,这个来自兰州大学的男生并不起眼。他初始排名72位,对《最强大脑》而言,这意味着平庸。此次,他稳扎稳打进入18强,但在导师选人环节被冷落一旁。他不是没实力,只是低调,不说话;一旦张口,却令人动容。这番表白,同样适合放在陈皓禹的母校——兰州大学身上。
中国版图上有条看不见的线,在黑河和腾冲两个点之间连成一条线,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格局:线的西北方,是大漠、长河、孤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线的另一侧,则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96%的人口。这条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人口地理学对比线,在此后的时间被证实揭示了地域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如果在地图上标出各省“双一流”高校,依然可以看到80多年前划出的这条线两侧的差异。线的东南侧,“双一流”高校密布;而西北侧,只有零星几所高校茕茕孑立,兰大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是兰大鼎盛时期。当时,这里云集国内外一流师资力量和全国各地的优秀生源。而这之后,兰大却面临着人才流失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
“近些年我们在东部省份招生时,高考录取分数线要比位于东部地区同类型的‘985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平均低七八十分。”长期研究兰大校史的兰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克非对《中国科学报》说,“最好的学生我们是招不来的,西部高校不会是这些学生的首选。”
毕业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19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何迈也观察到这一变化:“近些年,在全国高校生源质量排行榜中,兰大总是位于‘985工程’工程高校末流,排在60名开外,明显不如北京、上海的普通高校。”
兰大近二十多年来的师资状况同样有些尴尬,自身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外流,外面的优秀人才又很难吸引过来。其实,在国家关于西部高校发展政策的支持下,近些年兰大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开出了不亚于东部高校的待遇。
从1909年创立至今,兰州大学一直是全国高等教育布局在西北的一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高校。“它始终肩负着国家使命。”张克非认为,兰大的存在和发展,在历史上主要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支持。
历史的眷顾造就了兰大的鼎盛。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年间,这批优秀的师资为兰大,尤其为其基础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一政策主导的人才供给方式开始遭遇困难。
兰大虽然地处西北,虽然在有些方面同发达地区一流高校存在差距,但其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却独一无二。在何迈看来,兰大精神的精髓一是踏实,二是勤奋,三是带着西北的憨直劲儿。
在张克非看来,兰大“要真正变成世界一流高校,除了需要国家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改善学校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自身还要有面向世界、服务人类的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培育新兴学科,拓展优势学科,直接参与面向世界的重大项目、关键科技的竞争,这样才会给我们自身注入更强的活力。”
此时此刻,百年兰大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前一百年的发展中,兰大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影响力,今后更远的路呢?张克非相信,未来兰大还要“立足西部、走出西部”,努力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