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 金振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9-03-18

文章探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高校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指出就业单位的标准是关键,并分析了当前面试选拔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谁决定了高校的培养质量?我个人认为,不是教育部,不是高校,而是就业单位。“找份好工作”是绝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在。因此,就业选拔的标准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面试时,用人单位看重什么,学生才会去积极准备什么;即使学校不教,学生也会努力自学——“不用扬鞭自奋蹄”。相反,凡是选拔面试时用人单位不考虑的东西,即使老师喊破嗓子学生也不愿学。这就是一个铁律。

其实,学生能否成才,关键不在学校,不在老师,而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发奋,是否激发了自身的主动性,这是内因。因此,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学生的水平却千差万别。目前,全国各行各业的面试选拔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其一,面试仓促。选拔几个人,报名的往往有几十人甚至更多。因此,给每个学生的面试时间很短,一般仅有短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能考查出什么呢?除非面试官识人水平极高。

其二,面试官往往不是专业人员。各单位派去选拔人才的面试官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事工作的,他们对选拔的专业并不熟悉,可以说在专业上是外行,所以就无从考查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人才选拔,是十分严谨的事,应该是花时间、花力气的事,需多方面、全方位考查,包括人品、各种能力、专业基础、学习记录等。只有考查标准全面,才会让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相反,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简单、片面、草率,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都是无用的,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就业导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协作,不能让高校孤军奋斗。就业考核的标准应与高校优质人才培养的标准一致。国家或用人单位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使选拔考试内容认真、深入、全面。

面试官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手里握着的是我国教育的指挥棒,是学生努力的风向标。或许,可采用“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考查”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现在,很多学校虽然也对学生“综合排名”,但那是大平均的排名,并不显示学生的特长,这对用人单位用途不大。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都各有各的长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排队应该分门别类,应该细化,例如按照学习成绩、各种能力,如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另外,还应作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品质等项目的排名,供用人单位参考。我认为,凡是能与就业挂上钩的排名,都是有效排名,学生自然会向这些方向去努力。

UUID: 2858b52a-a7c5-44cb-a9ee-66afc601293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19-03-18_谁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性.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