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车鲀:海洋中的巨无霸与寄生虫的梦魇

作者: 萨鱼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3-16

翻车鲀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之一,以其庞大的体型和奇特的身形闻名。它们是硬骨鱼类中的巨无霸,但也深受寄生虫的困扰。翻车鲀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从幼鱼到成年鱼的概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尽管它们不是主要的经济鱼类,但渔业兼捕和海洋垃圾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之一,是许多老渔夫口中的“巨型海怪”;它长得一脸呆萌,有着让人匪夷的奇特身形,在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一位鲸叉手总嘲笑它的样子:“把这鱼放进锅里煮,锅都会觉得丢脸。”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如同对海洋一般充满着未知和困惑。它就是翻车鲀(翻车鱼)。翻车鲀可是个大块头。

“人类总爱给我起外号”估计当年林奈老爷子看翻车鲀长得又圆又扁又大又沉,顿时一见如故,感慨,这不就是咱村口的大磨盘么(误),于是取“石磨”之意赐予了它“Mola mola”的拉丁学名。翻车鲀体态近似椭圆,身型短而两侧肥厚,整体呈蓝灰色,腹部银灰色。虽然没有腹鳍,但背鳍和臀鳍十分发达,两者摆动时的泳姿十分滑稽,如同跳曼波舞一般,因此它在日语里被称为“曼波鱼”(マンボウ)。

翻车鲀常常上浮至海面享受“日光浴”,英美等国习惯称它为“海中太阳鱼”(ocean sunfish);而它游动起来圆润的身体时常泛出银白的光泽,在浪漫的法国人眼中,它宛若一条“月光之鱼”;因为爱吃海蜇并且本身鱼肉白皙,在我国南方它被称为“蜇鱼”和“干贝鱼”。

广义上讲,能够被称为“翻车鲀”的鱼包括三种,分别是翻车鲀(M. mola)、斑点长翻车鲀(Ranzania laevis)、矛尾翻车鲀(Masturus lanceolatus),它们都属于鲀形目,翻车鲀科,其中翻车鲀最为常见,因此也被称为“common mola”。

翻车鲀平均体长约为1.8米,平均体重超过1吨,而最大的标本记录体长为3.1米,两鳍跨度4.2米,体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3吨——这使得翻车鲀成为了现存最重的硬骨鱼类。虽然属于硬骨鱼,但翻车鲀的骨骼中软骨组织的比例很高,它们的骨骼极度特化,尾鳍退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背鳍和部分臀鳍形成的“舵鳍”。细小的寄生虫竟成了它们一生中难以摆脱的梦魇。

目前,在翻车鲀身上发现的寄生虫总共有五十多种,简直可以说它们是一座漂浮的自助餐厅。翻车鲀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幼体到成年体型跨度最大的物种了。刚孵化出的翻车鲀仅有2毫米长,拥有原始的尾鳍和明显的胸鳍,全身布满小棘刺,如同一粒脾气不太好的小刺球,这样的外形有利于它们随波逐流,浮游生活。翻车鲀的成长过程,会经历各种艰难坎坷,简直是hard模式。

幼年时,成群的翻车鲀仔鱼是各种鱼类的饵料;等稍大一些,它们是鲯鳅、马鲛、金枪鱼以及海鸟眼中的美味;即使长到成年,缺乏自卫能力的翻车鲀在鲨鱼和海洋哺乳动物眼里也不过是大一号的肉块。据推测,翻车鲀从一枚受精卵发育成成鱼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为了维系种族数量,翻车鲀只能采取粗放的“鱼海战术”,它们是世界上最高产的脊椎生物,一条中等体型的雌翻车鲀一次能够产下约3亿枚卵,比普通鱼类高出几个数量级。

翻车鲀遍布于世界所有热带和温带海域,它们性情十分温驯,主要以各种水母为食,甲壳类、头足类、小型鱼类、海藻等也都在它的食谱上。成年的翻车鲀游速较慢,但它们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它们的皮肤厚达7厘米,足以抵御小型捕食者的袭击,只有虎鲸、海狮和部分鲨鱼这类狠角色才是它们的天敌。在某些地区,翻车鲀会被当做一种食用鱼,它们鱼肉白皙细腻,但据说口感欠佳。

在中国台湾,素来有食用翻车鲀的习俗,人们会划开它们的厚皮,食用它们的肠子——名菜“炒龙肠”就是以翻车鲀的肠子为主料。翻车鲀属于大型表层鱼类,天气好的时候它们喜欢上浮至水面晒太阳,有时人们看到这些鱼像在海面睡着了一样,侧卧着随波逐流。近年来翻车鲀的种群数量下降明显,这归咎于人类的活动。

虽然翻车鲀并不是主要的经济鱼类,也不会成为商业捕捞的目标,但它们确是典型的渔业兼捕受害者,日益频繁的远洋捕捞使得被误捕致死的翻车鲀数量大增,同时海中漂浮的各种垃圾也对它们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棱皮龟一样,翻车鲀很难辨认水母与塑料袋,常常因为过多吞食垃圾而窒息,或阻塞消化道最终饥饿而死。

UUID: 6e584bd1-b7e2-4707-b8a2-a4829042219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3-16_把这鱼放进锅里煮,锅都会觉得丢脸.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