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饭店,纵使在今天仍是沪上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70年前,却有一位院士自愿放弃这里的房产,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西北建设。3月5日,是这位院士的百岁诞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往事,回顾他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1947年,陈学俊结束在美国普渡大学的学习,回到上海,开始实现少年时许下的报效祖国的理想。归国后,他一人担当多方重担,一方面筹备实验室,一方面对上海电厂进行调查研究。
最后他带领的团队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投入、最少的财务消耗建成了中央工业试验所的热工实验室。由于在热能工程方面的突出成就,陈学俊在1950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的专职教授。当时陈学俊早已在上海市国际饭店后面名叫牯岭路的街上买了一处房子,那里当时是上海最为繁华的地方。
1955年,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希望交通大学援迁西北,帮助西北地区建设军工、工程事业。当时学校里关于是否西迁的讨论十分激烈,陈学俊在校委会上积极响应迁校号召,并在全体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明迁校利大于弊,阐述迁校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性。
1957年9月,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带着四个孩子以及全部的家具行李,乘坐第一批载着交大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夫妇二人当时在交通大学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职称、体面的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临行前,两人将解放前在上海购置的两间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毫无牵挂地赶赴西北,投身国家的西北建设。此后50余年扎根在大西北,为培养高层次工程建设人才辛勤耕耘。
回顾陈学俊的一生,他是两相流与传热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导的学生遍布热能工程领域,他资助的失学儿童顺利返回课堂,接受教育。繁华过眼,甘守清贫。陈学俊用一生诠释了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希望这位院士的故事得以在交通大学的腾飞塔下、在无数学子漫步过的梧桐道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