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吹泡泡,夜里起来嗨,说的竟然珊瑚?

作者: 千野youko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3-03

本文介绍了造礁珊瑚及其多样性,特别介绍了泡囊珊瑚的白天和夜晚的不同面貌,以及它们与共生生物的互动。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全球变暖对珊瑚礁的威胁。

今天(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是“水下生物:为了人类和地球”,特别提醒大家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说到海洋生物多样性就一定要讲讲造礁珊瑚这类动物。所谓“造礁”,就是构成礁石的意思。树枝形的鹿角珊瑚、小球形的东方伪角杯珊瑚、灵芝形的石芝珊瑚、蜂窝状的蜂巢珊瑚……形态各异的造礁珊瑚共同构筑了“海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

全球珊瑚礁的面积占海洋面积不足0.1%,却有超过25%的海洋生物生活在其中。珊瑚礁,以其多样性著称。

造礁珊瑚通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在体内形成大块的石灰质骨骼。正是这些石灰质骨骼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复杂的栖息空间。也正是由于体内的这些石灰质骨骼,造礁珊瑚们摸上去有一定的硬度,也曾被称为硬珊瑚。今天我们要特别介绍的,是一种颠覆人们认知的、软乎乎的造礁珊瑚——Plerogyra sinuosa。

它看上去就像一串葡萄大小、吹弹可破的小泡泡,中文名“泡囊珊瑚”,英文名“bubble coral”也是形象生动。正是因这种有趣的形象,它也被国内外水族爱好者从大海中移入了自家水族缸,叫它“气泡珊瑚”。

泡囊珊瑚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域,在中国南海也曾有发现。它有着“水下葡萄串”的特别形象,若是在白天的潜水中遇到,相信是一见难忘。夜潜,可就不一定了。因为,泡囊珊瑚白天、黑夜可不是同一般面貌。白天,泡囊珊瑚会吹起泡泡,煞是可爱。到了晚上,它们不仅会收起鼓起的囊胞,还会伸出肉质的、布满刺细胞的触手,以捕食者的形象重新登场,开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想知道为什么泡囊珊瑚会有白天小天使、夜晚小恶魔的两副面孔,还得说回它所属的造礁珊瑚群体。除了形成大块的石灰质骨骼,大部分造礁珊瑚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同时具有两种新陈代谢方式:与虫黄藻共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方式,以及捕食浮游生物的异养方式。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比起触手,泡囊珊瑚鼓起的囊胞里存在着更多的虫黄藻。

白天,泡囊珊瑚吹起泡泡,让虫黄藻充分接收阳光,光合效率达到最大值;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也把大量能量共享给共生的珊瑚,供其维持正常的生活及制造石灰质骨骼。而对布满刺胞的触手来说,夜晚则是更为轻松愉悦的时光;比起白天挤在鼓鼓的囊胞之间艰难捕食,在失去阳光、珊瑚收起囊胞的夜晚,触手可以肆意摇摆,捕食效率大增。

不同于人类的夜行者常隐于夜色、疏于社交的形象,茫茫大海中的泡囊珊瑚通常还有着玩得来的小伙伴——共生的珊瑚虾或是珊瑚蟹。在鼓起的小囊胞之间,身形小巧的珊瑚虾、珊瑚蟹进出自如,在缝隙中的求生让它们远离被捕食者一口吞的危险。与此同时,泡囊珊瑚表面分泌的富含蛋白质的粘液、沾上的藻类,甚至泡囊珊瑚吃剩的“夜宵”残渣,也是这些共生小伙伴的美食。

珊瑚虾、珊瑚蟹享受着珊瑚给予的保护与美味,而泡囊珊瑚也享受着小伙伴的清洁服务——珊瑚虾、珊瑚蟹吃掉了其他藻类,不致于遮挡共生藻所需要的阳光。而珊瑚蟹甚至还可以提供一定的保安服务——赶走泡囊珊瑚的捕食者。

今天的故事只是多彩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一个缩影。然而,在过去的30年间,仅全球变暖导致的珊瑚白化现象已经使世界珊瑚礁区域减少了19%,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有将近90%的珊瑚礁受到威胁。

UUID: 0f5ae4f8-ad8a-4bac-9ff6-bc05b059137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3-03_白天吹泡泡,夜里起来嗨,说的竟然珊瑚?.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