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蓝瘦香菇”吗?歪果人把它印在钞票上

作者: 蚕宝宝小子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2-26

霍氏粉褶菌(Entoloma hochstetteri),一种蓝色瘦小的蘑菇,因其独特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受到广泛关注。它首次由德国地质学家兼博物学家冯·霍赫施泰特在新西兰发现,后经过多次分类学修订,最终定名。霍氏粉褶菌不仅在新西兰的钞票和邮票上出现,还因其子实体含有的甘菊蓝衍生物色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大家还记得“蓝瘦香菇”的主角吗?这种蓝色瘦小的蘑菇实实在在出了一次风头。此前它受科学研究和公众关注比较少,自那之后我们开始逐渐认识了它——霍氏粉褶菌(Entoloma hochstetteri)。蓝色的蘑菇在自然界不多见,而像霍氏粉褶菌这样从菌盖、菌褶到菌柄全身均为纯正蓝色的蘑菇,一旦出现就更加引人关注。

霍氏粉褶菌是粉褶菌属(Entoloma)的成员,因全身都是蓝色,在英语中它还被叫作“Sky Blue Mushroom”。它也同样具有粉褶菌属的最典型的外观特征之一,那就是菌褶表面由于担孢子颜色的关系会呈现出微微的淡粉色,由此人们也把它称为“Hochstetter's Blue Pinkgill”。

霍氏粉褶菌的体型很瘦小,菌盖直径最多也就4~5厘米,子实体最高可达9~15厘米,而菌柄只有5毫米粗,“蓝瘦”之名真的非常名副其实。虽然“蓝瘦”的霍氏粉褶菌在中国登上了一次公众舞台,但它的家乡却位于遥远南半球的新西兰,后有报道称在印度和南美也发现了其踪影。

霍氏粉褶菌最早在19世纪50年代由德国地质学家兼博物学家冯·霍赫施泰特(Christian Gottlieb Ferdinand Ritter von Hochstetter)在新西兰发现,并留下了最早的描绘图。

这位发现“蓝瘦香菇”的霍老师主业是地质学,因而他把这种未知小蘑菇的描绘图交给了奥地利菌物学家欧文·赖夏特(Erwin Reichardt)进行研究,后者在此基础上对霍氏粉褶菌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起初放在丝膜菌属(Cortinarius)内以Cortinarius hochsetteri的学名于1866年进行了首次发表,种加词“hochsetteri”就是为了致敬最早的发现者霍老师。

值得一提的是,霍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同时期大名鼎鼎的达尔文有些相似,出生于一个自然博物学世家,一开始学习的是宗教神学,后来出于兴趣去学习矿物学并拿到了PhD,1857年被任命为奥地利海军Novara舰的科学家进行环球考察,途中因偶然的机会留在新西兰进行地质考察,这样一来霍氏粉褶菌才得以由霍老师发现。在最初被发现后沉寂了百年,霍氏粉褶菌这种蓝色蘑菇又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新西兰现代菌物学的先驱之一,美女菌物学家史蒂文森博士(Greta Barbara Stevenson)对霍氏粉褶菌进行了分类学修订,把它挪到了粉褶菌属,终于在1962年给了它现在的名字 Entoloma hochstetteri。

菌物分类学的泰斗霍拉克(Egon Horak)曾认为霍氏粉褶菌和产自日本的 E. aeruginosum 都是 E. virescens 的同物异名,于是在1976年把霍氏粉褶菌的学名给取消了,但经过日本著名的菌物学家本乡次雄(Tsuguo Hongo)的深入研究,认为霍氏粉褶菌是可靠的独立物种,在1990年为我们恢复了这种神奇小蘑菇的名字。

在原产地新西兰,当地土著毛利人的Tūhoe部落把霍氏粉褶菌叫做 werewere kōkako,翻译成英文则是 the kōkako’s wattle。kōkako是新西兰两种可爱的特有鸟类的俗称,分别是北岛垂耳鸦(Callaeas wilsoni)和南岛垂耳鸦(C. cinerea)。

成年北岛垂耳鸦的喙基部至脖颈下部长有一对蓝色的垂肉(wattle),而南岛垂耳鸦只是在垂肉的基部呈现蓝色,其余部分则为橙色。或许正因为颜色实在太相似,毛利 Tūhoe 人认为北岛垂耳鸦会用脖子在这种蓝色小蘑菇上进行摩擦,其垂肉才会变成蓝色,于是霍氏粉褶菌就被叫做了“垂耳鸦的垂肉”。

新西兰作为位于南半球靠近澳洲大陆的岛国,生物多样性非常独特,分布很多特有的物种,其本土的物种多样性特别受新西兰本国人关注,作为不多见的通体蓝色的蘑菇,霍氏粉褶菌就在其列。新西兰国家储备银行在2015年10月发行了一套新的钞票,2016年开始正式广泛流通。

这套钞票以自然为主题,每个面额的钞票背面都印刷了动物、植物、真菌或地衣,以及新西兰当地的自然风景,目的在于宣传和纪念新西兰本土的生物多样性、特有生物物种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其中50元面额的钞票把霍氏粉褶菌和北岛垂耳鸦一起印在了上面,这是当时全世界仅有的描绘真菌的钞票。据说这张充满自然气息的50元钞还曾参加国际纸币协会的年度最佳纸币评选呢。

霍氏粉褶菌在新西兰受到的待遇可还不只出现在钞票上,新西兰邮政在2002年3月发行了一套以“本地真菌(Native Fungi)”为主题的邮票,一共6枚,每一枚邮票都印有一种新西兰本土产的大型真菌,其中的80分邮票上就是霍氏粉褶菌。霍氏粉褶菌全身呈现蓝色的奥秘在于其子实体含有甘菊蓝(azulene)衍生物色素,这类色素在其他一些蘑菇、植物个海洋无脊椎动物中也有发现。

甘菊蓝类色素最早分离自德国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Matricaria recutita)这类植物,从中分离制取到的精油呈现深蓝色,被认为有一定护肤功效而用作化妆品原料。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比利亚斯-博阿斯博士(Silas Villas-Boas)的实验室对霍氏粉褶菌及其所含色素成分有一定研究,他们希望能人工栽培得到霍氏粉褶菌的子实体,大量提取其中的蓝色色素,加之在人工条件下栽培蘑菇可以摆脱季节限制和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替代在食品及化妆品产业中频繁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或植物提取色素。

Villas-Boas博士还介绍到,霍氏粉褶菌的蓝色色素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为绿色甚至黄色,可以考虑把它用作食品安全的指示剂,指示在食品生产包装后的运输储存过程中是否有包装破损的情况。粉褶菌属的多数物种都是腐生的,通常来说应该比共生的真菌要更容易培养和栽培,但Villas-Boas博士的实验室目前也并没有成功栽培出霍氏粉褶菌子实体的研究报道,甚至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培养其菌丝都有很大困难。

目前关于霍氏粉褶菌的毒性与否并无详细研究报道,不过考虑到粉褶菌属内很多物种都有毒这一点,目前大家还是不要去尝试它为妙。即便将来能够栽培霍氏粉褶菌,大量提取出其中的色素进行应用,也必须得先验证其安全性后才行。

粉褶菌属内,“蓝瘦”的蘑菇可不只霍氏粉褶菌这一个代表,至少还包括产于美国加州的 Entoloma subcarneum,以及前面提到的曾被菌物学家Horak定为与霍氏粉褶菌同属一个物种的主产于澳大利亚的 E. virescens 和来自日本的 E. aeruginosum。小菇属(Mycena)里也有一个很蓝瘦的蘑菇,那就是 Mycena interrupta。

如此看来,作为蓝色、瘦小的蘑菇,霍氏粉褶菌并不是很孤单,或许就不那么难受了吧。

UUID: 727b8cf0-f888-4d41-804e-18ec8d2181d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2-26_还记得“蓝瘦香菇”吗?歪果人把它印在钞票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