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的“骑”,三十多年前就念“ qí ”了

作者: 清洁工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2-21

最近,一条关于规范读音变了的帖子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文章详细解释了语言规划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前的读音规范主要是基于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并讨论了语言变化和发展的必然性。

最近,一条号称规范读音变了的帖子火遍了互联网。很多网友惊呼自己学了个假语文,也有不少网友生气地说:专家们怎么就喜欢照顾文盲呢?对此,我有几条也不知道算好还是算坏的消息告诉你:第一,这帖子讲的修改,基本都是三十多年前的旧闻;第二,全世界日常语言演变本来就都是照顾“文盲”;第三,你我都是“文盲”。

说到读音的对错,咱们先要知道怎么评判“对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日常交流中,只要能实现有效交际,就谈不上错误。也许某种方言只有一个村庄的人能听懂,也许某种“黑话”只有你们宿舍的几个人明白,但只要聊得开心,实现交际意图,此时对语言的使用就是正确的。这时,如果有人一定要拒绝“不规范”的语码,比如在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面前故意硬说普通话,客观上造成交流障碍,这种语码转换反而是错误的。

为了不同地区的人有效交流,总要有一套适合不同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使用者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方案。制定这种方案的工作叫“语言文字规划”。所以,语文规划面对的是教育、考试、法律、新闻这类正式情境。而对于日常生活,语文规划是不该管的。

关于读音,最权威的规划文件是1985年由国家语委、全国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就是后来的广电总局)联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全国的规范性辞书和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该表为标准。2016年国家语委倒是出台了一个审音表的修订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但截至目前,2016年修订版尚未正式获得通过。换句话说,此刻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依然是三十多年前那版,还没有任何新的改动生效。

根据1985年版审音表,这五个字分别读qí、bǎi、jiàng、gé和cháng。60分算及格,请答对三道题以上的同学举一下手。如果简单按照相关规定来解释,那《审音表》是国家出台了三十多年的规范性文件,是高考的最高标准。你的老师本来应该按照《审音表》教,如果教的不一样,那就是你的老师教错了,或者你学错了。用网上一些网友的逻辑,连这些常用字都读不对,你就成“文盲”了。

几乎没有语言学家否认过语文规划的意义。问题在于怎样进行规划。有一个著名的谣言说,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投标表决用哪个方言做国语,粤语一票之差败给北京话,否则我们现在就会都说粤语。这个当然是谣言了,实际发生的规划并不是选一种方言、扔掉其它的,而是在大家早已共识的一种方言基础上,探讨怎样规划能让其他方言区的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学习。

虽说汉语的方言非常多,但在音系结构上却是有规律的。

宏观上说,每种方言都可以通过某些存在在“潜意识”里的“公式”大致转换成另一种方言。以粤语里的广州话为例,“见”、“精”两组的8个声母至少对应着普通话的9个声母,其中的对应关系画出来就像渔网一样。比如,广州话“高”和“金”声母一样,与“尖”完全不同;而普通话里,“金”和“尖”声母一样,又与“高”完全不同。分分合合,真是比娱乐圈还乱。

但好在,北京话和广州话都是从古汉语音系变出来的,是亲戚,它们混乱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潜藏的对应公式。只需要这一个公式,就可以基本解释表面上的混乱关系。

理想的共同语规划,应该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肯定要选出一种基础方言的,实际上从清朝以来基本就是北京话),保留其中的音位系统和基本结构,而尽可能去掉那些对其它地区的人来说除了逐个死记硬背没法学习的例外音变。

比如咱们前面举的“犀”,审音时就没有按照老北京方言读成“须”,方便了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学习。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比方说“侵害”的“侵”,老北京地方话本来读成三声;“友谊”的“谊”,以前北京读成二声,最后都没有被审音认可。

被《审音表》统读的可远远不止有“骑”,还有一大堆例子。

比如说“文过饰非”的“文”,“品行”的“行”,“慰劳”的“劳”,在历史上都是多音字,过去的教书先生都会强调它们要读去声(“四声”)。再比如“夭折”的“夭”,传统上读书音是上声(“三声”),读“错”了也是要被笑话的。这种情况叫“破读”。现在,这些被统读的破读音,绝大部分都只有文史专业的专业人士还记得了。但“骑”是个例外。很多老师一开始没有注意到它被统读了,甚至有的辞书一开始都没有跟上节奏。

由于名词的“骑”在中小学诗词中使用较多,很多老师就把自己从小听到的传统读音继承了下来,误以为这是权威读法,继续以此纠正别人,教育学生。

其实,它和古音没关系。一切活语言都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这些小变化日积月累,只需要短短数百年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在古代押韵的诗歌,用后来的语音去读就不押韵了。为了继续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后来的人故意临时修改了一些韵脚字的读法。

其实,在古典文学素养不错的读者中间,还有一种与之相伴的修改古入声字平仄的读法也非常流行。作为方言,这些特殊读法当然从未受到过语言规划的肯定。辞典不会收,考试不得分,从没有被宣布为“正确”,完全谈不上被修改。

很多网友看到消息时都感慨汉语为“文盲”而修改。这种感慨其实是不必要的。对于每一个在社会上存在不同读法的读音,无论怎么修订,都一定会让一部分人不习惯。

不过大部分人也不必在意这件事,因为语文规划针对的对象不是日常生活。在平时,我们完全可以继续我们自己的读音习惯。其实,无论是汉语,还是其它任何活语言,都一定时时刻刻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变化与发展非但不值得恐慌,反而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而语言变化本来就是由一个个普通的语言使用者推动的。

汉语不只属于住在发达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那些年长的人,包括那些从来也没机会上高中、上大学的人,包括那些为了明天能吃上饭而默默挣扎,难以到网上发声的人,包括每一个“专家”和“文盲”。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一套好学的普通话尤为重要。我个人倒是希望,在基本保持规划稳定的基础上,普通话以后可以再为“文盲”们多考虑一点。

UUID: 3a519575-1f2c-4b44-a424-81fb9e6c73a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2-21_一骑红尘的“骑”,三十多年前就念“qí”了热点.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