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都教授的脚步慢慢远去,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已经逐渐被大家淡忘了。本来帅哥美女的爱情故事就如同他们喜爱的花火一样,来的猛,去的快。唉,大过年的,来都来了,谈什么爱情啊。虽然千颂伊和都教授的绝美爱情故事过气了,但是这部剧给华夏大地留下了一个意外的印记——炸鸡和啤酒。千颂伊还亲自代言了炸鸡广告。尤其最近这阵子,北方开始下雪,饭馆里的炸鸡啤酒卖得不要太好。
搞得好像吃炸鸡就必须喝啤酒,喝啤酒就必须吃炸鸡似的,以至于痛风的我已经很久没吃过炸鸡了……可能不少人跟我一样,小时候第一次吃到的炸鸡并不是现在这种,而是KFC吃的“上校鸡块”。至于“香酥鸡”——那是整鸡,不是鸡块。这么说来,炸鸡块是个舶来品咯?还真不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清代人吃的炸鸡块——生炮鸡。在介绍菜肴之前,我们先来弄清楚生炮鸡的“炮”读作什么?不少小伙伴会认为,这不就念“pào”吗?
大炮的炮。这肯定是错的。用大炮来对付鸡不仅大材小用,而且估计也吃不着啥。想想,大炮进入我国不过几百年,可炮字却是古来有之的,这说明“大炮”是后来才有的词义。如果你看过《封神演义》,多半会被一种叫“炮烙”的刑罚留下童年阴影。电视剧里的炮烙,是商纣王发明的,把一根青铜柱子烧红后,把人贴上去,人就成烤肉了。其实,这还是电视剧给美化了。
真正的炮烙是横放的柱子下面有个炭坑,人走在柱子上,烫的受不了,就会掉下去被烧死。电视剧中的炮烙。炮烙的炮,念作“páo”,是这个字比较原始的用法,意思是烧、炙烤,或者像叫化鸡那样裹上东西焖烤。这个字音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厨师,和“庖丁解牛”的“庖”互通。“炮”字的第二个音,就是大家熟知的“pào”。古代的大炮并不单指火器,比如投石机,也称作炮。
这个字还有个比较生僻的读音,念“bāo”,意思是在猛火下快速烹制。“生炮鸡”就是取这个字音字义。倒退几十年,餐馆里有一道家常菜叫“炮羊肉”,或者“葱炮羊肉”,就是用葱大火爆炒生羊肉片,现在通常写作“葱爆羊肉”了,实际上并不准确。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餐馆大都读作一声。生炮鸡的做法会详细地写在文末,简单说就是把腌好的鸡块炸三遍。这就来问题了,为啥要炸三遍?
其实这是中餐独有的智慧——反复使用烹调技法达到味道、口感、成熟度的平衡。比如一些菜肴,必须把肉类先焯水或过油,再和辅料一起炒,这是为了保证几种食材的成熟度一致,所以要把比较难熟的食材先处理一遍。还有些菜,要把蔬菜先过油,然后再和主料一起煮,这是为了保持口感的挺立,不要煮烂。生炮鸡的三遍炸也是不同作用的——第一遍是为了炸熟,后两次炸是为了让外壳脱水变硬。
所以第一遍炸可以火小一点,别搞到外焦里不熟;后两遍炸油温要高一点,避免外不脆,里面已经干了。生炮鸡之所以要炸三次,是因为清朝人没有煎炸粉,只能通过多次煎炸用油温来控制口感。我们今天有煎炸粉、面包糠、面粉等等裹料,裹上粉层再炸,很容易形成焦脆的外壳,就不必炸三遍了。啤酒炸鸡虽然好吃,但却是能量大户,而且还不容易引起警惕。毕竟大家都觉得啤酒和水差不多,鸡又是白肉,总比可乐炖肉强多了吧。
事实是,强,但没强多少。鸡肉本身算不上高能,可油炸了就不一样了。每100克炸鸡大约能为你贡献大约300卡路里,比煮鸡肉多100卡左右。啤酒没有炸鸡那么厉害,但每100克也有30多卡路里。如果你每次喝两个大绿棒(1500ml),再吃路边一份炸鸡(250g),你就摄入了1200卡左右的能量,如果折合成二两一个的馒头,差不多三个吧!如果喝的是糖分更高的精酿啤酒,那就更厉害了哦!所以,炸鸡好吃,但要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