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高原上的孤独食腐者

作者: 马鸣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02-20

本文详细描述了秃鹫的生活习性、繁殖生态、免疫系统以及面临的濒危现状,揭示了这种高原猛禽的神秘面纱。

今天文章的主角外号很多:“座山雕”、“专吃腐尸的清道夫”……它就是——秃鹫。秃鹫是一种繁殖于海拔2000-3000米高海拔区域的大型食腐猛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体长可达1.20米,展开翅膀有2.6米长,通体黑色,威武雄壮。秃鹫主要生活在在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在新疆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天山、塔尔巴哈台山、阿尔泰山都有分布。

这种神秘的猛禽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它们为什么吃腐肉却不生病?又是怎么养育幼鸟的?为什么它们会濒临灭绝?下面,就请跟着我们去高原看一看。

观察秃鹫,是一个危险的任务。国内关于秃鹫繁殖生态研究文献甚少,几乎是空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观察秃鹫繁殖会遇到很多困难。秃鹫的营巢区在人烟稀少的山区,这些地方普遍道路不通,车辆难以进入。在天山区域内,秃鹫只营巢于突出孤立的崖壁上,难于攀爬。

2017至2018年,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方法和先进“武器”都用上了,包括无人机、卫星跟踪、红外相机拍摄一应俱全,去观察秃鹫野外繁殖生态、育雏行为与活动规律。

要不是在天山深处发现了巴伦台的天葬台,我们不能相信新疆也有天葬遗迹,而且与青藏高原的天葬很不一样。其实,天葬起源于中亚,而不是西藏,西藏的天葬与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有关。据考古发现,更早的天葬源自土耳其,有上万年的历史。

天葬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和燃料,减少环境污染,切断疾病传播,解决鹫类食物紧缺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我们现场观察,上百只鹫类吃掉一具尸体只需要半小时。吃掉一头牦牛,不到半天功夫。

秃鹫有铁打的胃和强大的免疫系统,毫不夸张地说,秃鹫有着一个刀枪不入“铁胃”。秃鹫通过清除腐烂尸体从而防止疾病传播,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秃鹫的摄食习性,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因此,它们被认为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并演化出了防止受到它们食物中存在的诸多微生物感染的机制。

一只小秃鹫从破壳而出,到振翅离巢,大概需要经过180天。2018年年初,我们一行人在天山深处科考时,在一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4个秃鹫窝,于是,我们架起4台红外相机长期监测整个过程,记录生活在此的秃鹫父母及其育儿的成长故事,看看“肉鸡”是如何成长成“猛禽”的。

秃鹫是国家级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繁殖成功率较低和秃鹫食物短缺。食物短缺是秃鹫繁殖面临的最大问题。到了育雏后期,亲鸟的护幼强度已经下降到极低的程度,应该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但是随着育雏期的进行,每天亲鸟第一次外出觅食用时逐渐增长,回巢喂食的时间逐渐推迟,这表示秃鹫亲鸟觅食的难度越来越大。

UUID: 0affb887-80ca-4149-ac05-3fad51dac80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2-20_它,是高原上最大的猛禽,也是孤独的食腐者.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