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人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估计有不少人会选择“吃”。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吃饭通常都是坐着的,但广东人民就不一样了——过去的广东人民吃火锅,是可以站着吃的,而且一吃就是好几个小时。广东人民管这叫做“打边炉”。打边炉最传统吃法就是站着吃。对广东人民来说,打边炉或许更注重吃的过程,所以一顿饭可能会分好几拨吃,吃上5、6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哪怕吃通宵都不新鲜。
午夜的街边,几块砖头垒成的简易灶台上,一口大肚砂锅中滚着乳白色的汤汁,隐约可见汤中漂起的鱼片、牛丸,锅边围了一桌人,群情激昂地吃着。广东街头打边炉港剧里最常出现的食物也是打边炉。黑道大哥爱吃,警察谈事也爱吃,家庭聚会更是餐餐打边炉,感觉爱火锅的程度跟重庆人民有得一拼。所以打边炉的砂锅里,到底煮了些什么美味才令人如此着迷?有兴趣的北方人民不妨跟我一起了解一下,说不定吃一次就会爱上。
说起打边炉的来历,很多出自清代的《清稗类钞》,书里是这么说的:当时广州有一姓边的北方厨师,每到冬天就会开卖类似涮羊肉的火锅,深受欢迎,人们就叫它“边炉”。后来锅具、食材和吃法逐渐本土化,才发展成了现在的打边炉。实际上,广东打边炉的传统早在宋代便有记载,只不过当时叫“打甂(音‘边’)炉”。“甂”就是小瓦盆,“打”则是涮的意思,打甂炉即涮瓦盆火锅。可能是因为“甂”字太生僻,所以逐渐就误传成了“边”。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顺德县志》记下了人们对打边炉的理解:“以鱼、肉、蚬、菜杂烹,环鼎(边)而食”。如今,打边炉的锅具变成了瓦盆的升级版:砂锅。砂锅的导热性较差,温度上升得慢,下降也慢,特别适合打边炉这种长时间“拉锯战”的吃法。哪怕熄火暂停,也可以让汤汁尽量保持温度。缓了一会儿要是还想吃(还能吃得下),那再重新开火,汤汁也能很快重新沸腾。
另外,打边炉讲究汤水一直要处于滚沸的状态,只有这样涮出的食物才足够鲜嫩。这样一来,就餐人数也就有了限定——最多不能超过4个人,不然几个人同时往锅里放食材,会造成水温骤降,延长食材的烫煮时间,对极易涮“老”的海鲜来说,可就辜负它的鲜美了。广东地处沿海,所以打边炉的食材也以各种海鲜为主:鲜虾、鱼片、鲍鱼仔、鱿鱼须,除此之外,各种筋道的“丸”和软嫩的“滑”,比如牛丸、鱼丸和虾滑也是主菜。
而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食材中,又有两样经典必不可少:石膏豆腐和“鸡腰”。广东人民爱吃更爱养生,他们觉得吃火锅容易上火,所以一定要搭配清热泻火的食物——点豆腐的石膏恰好有此功效。要是实在没有豆腐,那也要在汤里加一点点石膏粉,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鸡腰”其实是公鸡的睾丸,因为长得像猪腰而得名。
尽管很多地区的朋友压根儿就没吃过这东西,但广东有这个传统,认为鸡腰“大补”,尤其冬天里用火锅煮出来,功效更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广东,打边炉算是过年时,家里必不可少的宴席。主要是因为待煮的食材中有各种寓意美好的谐音——比如年糕寓意“年年高升”;蚬子取“显”的同音,是祝你显达富贵的意思;而青菜则有“财”的意思。
总结一下呢,特别适合广东打边炉的食材有以下这些:肉类:鱼片、鱿鱼、虾、小鲍鱼、鸡腰牛肉、猪肝、牛丸、虾丸、鱼丸菜类:萝卜、石膏豆腐、茼蒿、玉米、油菜。为了体现这些食材原本的鲜味,打边炉通常只采用高汤做汤底,再加入些皮蛋、葱段和姜片。调配打边炉的小料有很多版本,如果你有明确喜好,那当然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调配咯。如果你对此没啥主意,那不妨让我给你推荐推荐。
最简洁的配方就是生鸡蛋黄打散,蘸它吃刚好可以给刚出锅的食材降温,这样不容易烫到嘴。还有就是酱油、小葱和辣椒圈混合的“大众版”,则适合蘸鱼虾等海鲜食材,不会遮掩它们原本的鲜味;更复杂些的“传统版”,则需要七八种调料配制,这其中,源自南洋的沙茶酱尤为重要、必不可少。沙茶酱用花生碎、虾米末、蒜泥等制成,口味层次丰富——又甜又辣又鲜又香。关于打边炉的基础知识点就是上面讲到的这么多。
鉴于我只是个吃涮羊肉长大的北方人民,还是欢迎各位南方朋友来分享一些更深层知识点——比如:你觉得最好吃的打边炉食材和蘸料调配方法。我赶紧学习一下,晚上赶紧去吃一锅。另外,我国地大物博吃货众多,火锅当然也不只有打边炉涮羊肉这么简单,还有北方的羊蝎子火锅、重庆红油辣锅、贵州酸汤火锅、江苏菊花锅、福建的盆菜等等等等......实在太多了,一篇推送说不完,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