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坚果,凭啥干果店卖栗子不卖橡子?这首《致橡树》,高中大学的时候你没少背诵吧?虽然你的语文老师肯定没给你分析过这里头的爱情观(本来也不算是爱情诗),但我相信还是不少人读着读着自己就悟出来了。其实爱情观你悟没悟出来我并也不关心,我只想问问:有多少人认识这篇《致橡树》中的主角,橡树?不知道橡树长啥样的话,那橡子呢?知道的请举手。要讲橡树和橡子,首先要从栎树说起。
话说当年的齐国,有一棵远近闻名的巨大栎树。它的树冠伸展开去,树阴可以遮蔽上千头牛;树干之粗,需要十余人才能合抱;树梢之高,快比上山丘了;就连侧生的枝杈,也足以用来制造十余艘小船。这株大栎树,被人们尊为守护土地的神明。有一群工匠远道而来参观这棵树,所有人都感叹它的壮美,唯独他们的师傅,对这大栎树连正眼也不看上一眼。众弟子问他为啥,老匠人说:“这根本就是无用之木!
用它做船船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容易腐朽,用它做器皿容易损坏,用它做门又很难严丝合缝,用它做柱子的话,虫子会来啃噬......”“总之,栎树就是干啥啥不行,所以都长这么粗大了,还无人砍伐。”当天晚上,树神就去梦里找这个老师傅了。树神跟他说:“你何苦用那些所谓的‘有用之木’和我相提并论呢?你看看那些果树,就是因为结了好吃的果子,才给自己惹上麻烦——好多人为了打落果子,连树枝树杈都损伤了。
我能长这么大颐养天年,难道不是最大的‘有用’吗?”睡醒之后,老师傅跟弟子们聊自己的梦,弟子问他:“既然树神追求‘无用’之道,那它何苦作为神明,保一方土地平安呢?”老师傅呵斥道:“你懂什么!它要不是神明,早就被人砍掉了。化身树神,受人膜拜,这正是大栎树与众不同的自保之法啊。”上面讲的这则故事收录于《庄子·人间世》中。庄子虽然推崇“无为无用”的处世之道,但也不是鼓吹一味地隐世遁形。
他只是以大栎树为例,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橡子可果腹,皂斗能染色。让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其实老师傅对栎树的评价,多少有失偏颇。对于古人来说,栎树还是有些用处的——比如用它制作车轮,或者烧炭,都是极好的。除此之外,更为人看重的,则是它的果实。栎树的果实下方,有一个碗状的壳,这独特的造型成了它名字的由来——古时候的“乐”字,是声音的统称。
篆书“乐”字,形如木架之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鼓,栎树果实与鼓形相似,故而得名。栎树果实被剥去后,就只剩下外面碗状的空壳,形状像是盛粮食用的斗,所以人们管这个壳叫做“斗”;因壳象形似斗,古称“象斗”,后来传为“橡斗”。于是,栎树的果实自汉朝之后,常被称为“橡实”或“橡子”;到明清时,干脆栎树也被笼统地称为了“橡树”。
虽然栎树也可以叫做橡树,然而,橡树却并不是特指某一树种,而是一类壳斗科植物的泛称,其中包括了栎属、青冈属及柯属的种。上古还没有农耕之前,人们就开始采食橡子为生了。橡子不但能充饥,还有医家称(不是我说的):橡实于肠胃有益,多食使人强健。《冰河世纪》里Scrat的最爱就是橡子。同样是坚果,橡子这玩意儿看着既像板栗,又像榛子,应该跟它们一样美味吧?那为啥干果店里从来没见过它的身影呢?
这是因为橡子吃起来有点苦。唐宋年间,它就已经沦为牲畜饲料了,只有在饿得不行的饥荒年代,人们才会捡点橡子充饥。所以,橡子能吃,但不好吃,安心吃你的糖炒栗子吧。就算橡子不咋好吃,伟大的吃货们还是想尽办法把它们加工成菜品,端上了餐桌——橡子豆腐、橡子凉粉等等,作为开胃小菜,很是美味了。果子吃掉不浪费,包着果子的橡斗,也有它自己的一番用途:人们会把橡斗浸泡在水中,泡出的汁液可以用来染黑色。
虽然用这种汁液染出来的衣服,经过长久洗涤后颜色会逐渐变淡,但因为橡斗易得,所以黑色衣物一度成为平民百姓的标准着装。橡子成熟后,果实通常会与橡斗分离。落果秋不收,填饱鸟儿肚子。古人口中所谓的栎树,其实是如今壳斗科栎属多种植物的统称。当然也有人认为,应该专指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有分布的麻栎。麻栎为乔木,高可达30米。麻栎的果实可以收来做饲料,木材也能作枕木、坑木之用。
还有人说,只要是结橡子的树,都可以叫做橡树或栎树。现在采撷橡子或橡斗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也没什么人会关注到栎树。不过近些年来,西方园艺学家培育了多种观赏用栎树,叶子入秋或变金黄,或呈深红,耐人玩赏。如今我国的不少城市也开始栽种彩叶栎树,并尝试使用本土的栎树种类了。北方山区常见的蒙古栎,入秋后叶子变成金黄色。加上栎树落果可以填饱城市中小型鸟兽的肚子,所以栎树在注重生态的国家颇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