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马上就到了,如果你想外出游玩又不知去哪儿的话,我推荐你去一趟平遥,和历史来一次亲密的约会。
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境内,县境南北平均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60平方千米。同蒲铁路、大西高铁、108国道、京昆高速等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1997年12月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平遥古城被审议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现登记备案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075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143处,其中国家级19处、省级3处、市级4处、县级117处。全县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县级城市实属罕见。
1965年,文庙大成殿、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古城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全城被淹,殃及文物。1979年,为发展县域经济,欲拆除城墙进行旧城改造。在著名古建保护专家柴泽俊的大力呼吁下,省地县采纳其意见,平遥古城得以留存。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投资修葺平遥城墙。
1981年,在山西调研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偶然间看到一份“平遥县城总体规划”文件,震动很大,他放下手头的调研工作赶赴平遥,立即制止“建设性破坏”方案,并为平遥做出了新的“平遥县城市总体规划”,留下“刀下留城”的佳话。之后,平遥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1986年,平遥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和新城发展区。
1990年和1992年,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专家组两次考察平遥古城,称“平遥古建筑是世界中心”“平遥像太阳”。1996年8月,平遥古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199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国际古城遗址理事会专家、京都大学教授田中淡考察鉴定平遥古城,田中淡教授题词“平遥古城甲天下”“双林彩塑、世界瑰宝”。
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范围包括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区内的整个老城区、距县城西南6千米处的双林寺以及距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镇国寺三部分,三部分同为一体,统称平遥古城,俗称“一城两寺”。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历史风貌,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级古城池。
平遥古城建筑大致与汾河平行,因建于背山面水的台地上,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佳话。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城墙沿中都河蜿蜒而建。墙高12米左右,均宽3.5米,周长6163米。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墙体内筑土,外砌青砖,顶铺青砖,内侧设马道和内向排水道。
墙身有6座城门及门楼,四角各一角楼,隔50米有敌楼1座,共72座,垛口3000个,传说是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设计的。
古城顺应平遥南高北低的地势,形成宛如一只由北向南爬行之势的龟状古城。传说人们害怕乌龟爬走,将其一足拴于古城以东的麓台塔上,这也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而开的原因。城门分设南北各一座,分别代表乌龟的首和尾;东西分别两座,代表龟之四肢,东西门外均有附属的瓮城。
城内街道布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呼应,曰“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颇似龟背上的纹络,构成城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民谚称“走走龟背背,享福一辈辈”。
全城建筑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侧主要建筑物分别是城隍庙、文庙和县衙署、武庙,代表阴阳两界的最高统府和儒家的文武礼制思想;北边两侧是清虚观和集福寺,代表道、佛两家活动场所;其余各处为店铺、四合院民居。所有这些基本都维持明清建筑风貌,整体反映当时“人神共治、三教合一”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正统观念。
鸟瞰全城,以市楼为中心,加上所有大、小街巷和外围城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且主次分明。在礼制程式上,也呈现古代“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格局。整座城池借龟之吉祥长寿寓意,望古城永存,祈福人民。
凝固的是古城建筑,流动的是民间习俗。平遥古城区至今仍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安居之地,城内现有常住居民约2万人,也正是他们成为古城区活力的见证者,不断传承汉民族习俗与文化。
“民以食为天”,平遥人祖祖辈辈最喜欢的就是面食。面食种类繁多,如剔尖、擦面、拨面、猫耳朵、河捞、拉面、刀削面、拨鱼、揪片、炝锅面、醮面片、栲栳栳、转面、翡翠面、蛋黄面、浇肉面、打卤面、三和面、鸳鸯面等,是当地百姓和往来游客喜欢的美味。此外还有诸多地方名吃,如碗秃、平遥牛肉等。
平遥本地人也非常重视生命礼仪。
从出生后的满月礼到周岁礼,再到三岁礼,再到完十三礼(虚岁十三,也叫圆锁),意味着一个婴孩成人的过程,这几个生命礼仪中必带一件重要的面塑礼物——圐圙(kū lüè,俗称括兰、面圈)。根据男女孩不同,圐圙的面饰也有差异,男孩圐圙是九个石榴一个佛手,名曰“九榴一佛手”;女孩圐圙是九朵莲花一个佛手,名曰“九莲一佛手”。此外,有的圐圙上还有桃子面饰,寓意“桃榴佛手,留住孩儿不走”。
对平遥人来说,最隆重的莫过于年俗。传统平遥年从腊月廿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过年期间,平遥人家家户户会将居室清扫一新,张灯结彩,做肉做吃,阖家团圆;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晋剧、秧歌等民俗活动。如今元宵节在平遥地区主要是以闹社火为主,由各村社提供节目,在正月十五这天,全县的节目集中起来在城里主要街道进行展演,祈庆社火节。
节目多为古时遗留,如龙灯、推车、旱船、高跷、背棍、抬阁、竹马、节节高、大头娃娃等。到这一天为止,平遥地区的传统年庆祝达到高潮。今天,这些习俗活动也打包成“平遥中国年”,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